【推荐阅读】专题:PM2.5到底有多毒
据新华社电一场持续一周、波及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大雾霾刚被风吹散了一天,北京又现灰色。陆续抵京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不少人带来了有关大气污染的议案、提案。他们在思考:在那扑朔迷离背后,还有哪些未被揭示的真相?怎样才能打掉阻碍治污的各种“拦路虎”?
>>数据造假
干扰方式主要有两类
目前,盘点全国29个省份已发布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雾霾”成为仅次于“改革”的第二大热词。
雾霾治理中,大气监测
数据的准确性,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之一。一些地方不断曝出监测数据在改善,但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据山东省环境信息与监控中心调查,通过干扰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进行数据造假的方式主要有两类。
一是修改参数,不达标的变达标。实际监测的排放浓度是1000毫克每立方米,在软件计算时加了个0.1的系数,结果就成了100毫克每立方米。
二是破坏采样系统。在设备采样管上私接稀释装置,甚至直接拔掉采样探头、断开采样系统,致使监测设备采集不到排放的真实样品。
有些造假手法令人啼笑皆非。“有些排污企业上传给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是‘垃圾数’。”北京一位环境监测设备生产商说,“监测设备电源都关了,但数据居然还在上传!”
>>治污现状
被砍多是小企业
最近的雾霾期间,环保部12个督查组赴京津冀等地督查发现,“顶风排污”现象仍然存在。
2月21日,环保部有关负责人通报了天津陈塘热电有限公司大面积建筑垃圾裸露、未采取防尘措施问题。而通报三天后,这家公司厂房和南侧道路边,上万平方米区域内的建筑垃圾仍“素面朝天”。
长期关注大气污染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说,有的说要向高污染、高能耗的“吃饭产业”开刀,但大量被压被砍的都是“苍蝇”级的小企业、小作坊,很少有“老虎”级的大企业、上市公司,真正的排污大户关停并转遥遥无期。
“有没有保护伞的问题?”孙太利委员说,治理雾霾也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挖出监管不力背后可能隐藏的腐败,有无官员从中捞取过好处?
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说,千丝万缕的利益链,让一些地方治理雾霾时投鼠忌器。应当将“空气质量逐年改善”作为区域发展约束性要求,建立起刚性约束机制。
>>治污建言
重拳处罚重污染企业
3月1日,《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重污染日企业拒不停产或限产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车辆排放超标,处罚最高提至3000元。
孙菁代表认为,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一个突出局限性是处罚力度不够,导致排污企业违法成本太低。对查实的数据造假企业,行政处罚额度最高是废气数据造假罚款5万元,这甚至比不上企业一天的治污费用。
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建议,处罚要出重拳,让情节严重的排污企业“倾家荡产”。
而在全国政协委员侯欣一看来,立法的空白点之一是,治理区域性大气问题的法规比较少。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区域合作治理雾霾的尝试,但“合作”常常局限于“转移”——把污染丢给邻居,把利益留给自己。结果整个区域的大气污染并未减少,自身又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