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一名张姓产妇因术后大出血不幸死亡。起初舆论一边倒将矛头指向医院,随着更多事实的披露,舆论所指开始出现耐人寻味的变化。
舆情脉络
■事发:产妇死亡医生失踪
传播媒介:华声在线、微博等
在微博上,能搜索到关于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的最早信息,是网名为“小懒虫太阳晒屁股啦”在8月11日10:26 所发微博,称“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惨无人道,将产妇活生生的弄死在手术台上!并隐瞒真像,一直说在抢救10小时,抢救十小时这是什么惨无人道的无良医院?”。虽然有图有真相,但这条仅转发13次的微博并没有在舆论场上引起很多关注。
8月12日,华声在线报道《湖南一产妇死在手术台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在网上流传。文章称, 8月10日,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一名张姓产妇,在做剖腹产手术时,因术后大出血不幸死亡。但医院没有及时告知家属,直到家属踹开手术室大门,看到“妻子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可却再也没有了呼吸。而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房间里只有一些不明身份的男士在吃着槟榔,抽着烟”。而院方则称,政府已经介入,详细情况不便介绍,主要这个病人是因为羊水栓塞发病比较急。
这则报道随后被多个门户网站转发并在微博舆论场上被众多媒体微博快速发布,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下,多个敏感关键词以及报道对产妇死亡后,孤零零躺在病床上的细节描写及相关图片报道,马上引爆网络舆论。但是在转载新闻中,多配有当地都市电视台的一个视频报道,在其中,可以看到产妇家属在拉着横幅在医院门口聚集;家属也表示,产妇去世后,院方找了政府也不是首先通知家属;院方在采访中表示死者家属情绪激动等等,可惜,这些细节却没有在新闻中得到体现,反而是“主治医生护士集体失踪”的标题,成为了新闻的“亮点”。由此,部分网友声讨抢救医生的冷漠、缺乏责任心并指责其没有职业操守,院方“详细情况不便介绍”的回应更被认为是“掩盖罪行”,虽然文章也提到“羊水栓塞发病比较急”,但一般网友并不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也就难以缓解网络情绪。
■调查:“医生护士全体失踪”并非实情
传播媒介:人民网等
院方和相关部门回应
湘潭县连发通报,否认医护人员失踪,称为避免医患冲突,医护人员被安排在手术室值班室等待。湘潭县网官方微博通报此事称,已要求县卫生局、县司法局调查了解产妇死亡原因,做好家属慰问安抚工作。湘潭县卫生局副局长齐先强还解释称,产妇死亡是比较严重的事情,医院先通过政府与家属进行沟通而不是宣告死亡。
湘潭县妇幼保健院医生发出9点说明:
1.患者8月10日上午11时许进入手术室,行剖宫产,12点05分,顺利产下婴儿。随即出现产后大出血,13点,检验科电话报告,凝血功能明显异常,纤维蛋白原检测不出,初步诊断羊水栓塞。
2.14:20分,患者在手术台上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经积极抢救,5分钟后心跳呼吸恢复。
3.湘潭县妇幼保健院请上级医院会诊,15时左右,湘潭市中心医院会诊专家到达该院,认同羊水栓塞的诊断。建议切除子宫。
4.副院长与患方交待病情并签字以后,17:15分切下子宫。
5.21时左右,切除子宫以后,仍未能抢救成功,院方宣布死亡。
6.患者死亡后,该院副院长与患方在手术室门口沟通,被围攻。
7.23时左右患方,强行破门,冲入手术室。此时院方已经完成尸体护理,人员撤出手术室。
8.媒体所述得吃槟榔者是因为冲击原因,脱下工作服在值班室内的医务人员。
9.整个事件过程中,院方积极抢救,进行了多次病情告知与沟通。
这些回应与最初的报道大相径庭,让网友产生了疑问:现场的真实情况,是像有媒体报道的“丈夫冲入手术室、医生护士全失踪”,还是“患者死亡后家属围攻打砸医院、医务人员被迫逃离”?同时呼吁“希望当地依法依规做出公正透明调查,媒体报道则应致力于多角度冷静还原真相”。
人民网“求真”调查改变舆论导向
人民网“求真”栏目围绕事件进展以及报道中“医生护士全体失踪”说法,立即联络湖南湘潭县有关部门求证采访。经过多番尝试,8月13日下午,湘潭县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接受了人民网记者采访,表示“医生护士全体失踪并非实情”,并向记者发来此事的情况说明。“求真”栏目于15:40第一时间首发调查稿件。
人民网的权威报道在网上广泛传播,单条访问量当天即超10万,引导网民冷静思考和客观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成为事件的重要拐点。媒体的报道中,多篇普及了“羊水栓塞”的危害性及高致命性,从而解释了当时抢救医生的治疗方案。这时的网络舆论趋于分化并渐归理智。虽然有部分网友仍坚持医院“阴谋论”,但有更多的网友关注事实的调查,呼吁 “让信息飞一会,让愤怒慢一点”,基于已有事实,多数网友认为“产妇之死”,医院和家属都存在“可以理解”的不当反应,导致矛盾激化。一些大V甚至说,在当时情况下,“要是我我也跑”。
■ 反思:涉医新闻需谨慎
传播媒介:《人民日报》《新京报》等
在相关部门及当事医院的回应及人民网“求真”栏目的调查发表后,媒体开始梳理事件发展脉络,并发表了多篇评论文章,如《新京报》的“护'集体失踪'太离奇舆论不必着急'宣判‘”、《京华时报》的“医疗责任才是产妇死亡的核心议题”等广泛传播。此时,舆论场上更多是反思,以网友的话讲:产妇之死事件的“星星之火”为何“燎原”,正是“媒体浇的油”。
中国医师协会8月15日在发布《尊重生命 尊重事实 尊重法律》一文,称在这一事件不良后果的出现令人惋惜,媒体热炒产妇的死亡甚至有多幅照片冲击大众的视野,确能挑动人们对于医患之间敏感的神经,但是这恰恰加剧了医患之间的对立,伤害了医患之间的互信。媒体理性、冷静地处理医疗不良事件是一个理性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此,请媒体人深思。
《人民日报》也发表文章认为,信息不足、结论未出之前,应该如何言说呢?有传播学者认为,医疗事件成因复杂,记者在报道时要格外谨慎,不要轻易认定这是医生和医院的责任。最起码,要先咨询一下专业人士,不要闹出笑话。微博上还有不少人呼吁,别被人当枪使,事实反转的新闻还少吗?显然,理性的态度在舆论的发酵中发挥了镇静剂的作用,而“压惊”的手段则是:回到事件本身。
环球网则认为,媒体报道拒火上浇油,涉医新闻需审慎落笔;医疗调查鉴定死亡原因,拒绝和稀泥式维稳,不能以“息事宁人”的态度“拿钱了事”。
8月15日,涉事医院和家属同意走法律程序、等待尸检结果。虽然还有微博非产妇父亲所开等新闻曝出,但事件已经回归到法治道路上来。
舆情点评
纵观舆情发展脉络,应该讲,家属的悲痛、院方的失语、网络的围观等,让该事件夹杂了太多不理性的因素,需要反思的并不仅仅是媒体,也包括一些有偏见的网友和“反应迟钝”的院方及相关部门。
院方的沉默应对致使舆情升级。在首发新闻及视频中,涉及事件真实情况,院方并不能准确说明,而仅用“详细情况不便介绍”来回复,完全放弃了对舆论的引导及事实的澄清。正是这个沉默应对,使舆论场充满臆测,导致事件模糊不清;也正是这种模糊不清,触碰了网友的敏感神经,使原本的医患纠纷演变成了一起舆情事件。直到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介入,利用权威媒体及新媒体,针对家属和舆论集中问题作出通报,才逐渐平息了谣言,使事件解决回归法治道路。所以,在舆情事件的处理中,应学会及时发现舆情,第一时间发声,掌握舆论主导。
媒体报道存在偏颇激化事态。在事件查清前,一些媒体报道只强调了“医护人员全体失踪”,而忽视掉了患者家属存在的过激行为,更忽视了对“羊水栓塞”凶险的医学解释,报道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主观性,无疑是火上浇油,网友对此也提出批评:在未查明事件真相,有媒体通过标题来满足舆论眼球,这无疑是引发医患矛盾升级的导火索。另一些媒体,缺乏专业知识及深入调查就盲目跟风,使舆情难于缓解。这就提出了,媒体在处理这种涉及医患矛盾的话题时,除了咨询专业人士医疗知识外,尽量保持平衡中立,尽量不用惊悚标题,至少可以让本已脆弱的医患关系少受到伤害。
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成事件主因之一。观察舆情发展初期,网友一见到首发报道,就首先进行了“有罪推定”:医院草菅人命,这是医患矛盾的长时间积累的结果,使网友只选择符合自己固有认知的信息,使舆论场分歧难以调和。院方在产妇去世后,不直接通知家属,而是在外面绕了个大圈子,通知政府、通知村里,也反应出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在事件后期报道中,多篇评论都提到如何化解这种紧张情绪。
微博、微信舆论场自净功能不容忽视。应该看到,事件在微博上、微信上传播开来之后,在网友一片讨伐声音中,很多媒体人及专业人士利用自己的身份作出纠正,解释“羊水栓塞”的危害性及分析事件,如@彭晓芸“民众面对意外事件的迁怒情绪在媒体帮助下无限放大,导致了医闹和劣质报道的结盟。羊水栓塞发病迅猛,常来不及做检查患者就已经死亡,目前对救治是否得力可存疑,但言之凿凿本可避免就是极为无知了。”虽然网络围观致使舆情热度升级、网友群情激愤让事件复杂,但网络自净、自律为事件走上法治解决道路提供了基础。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