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查出“磨玻璃结节”,该怎么办?

体检查出“磨玻璃结节”,该怎么办?
2019年04月19日 10:25 新浪健康

来源菠萝因子微信公众号,已获授权转载

| 薄樱鬼  

  作为一名磨玻璃结节患者的家属,我在这里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与大家一同分享我在过去的大半年间,与这位“不速之客”的故事,期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或是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

  也许很多人还不太清楚,标题中的这个名词代表着什么含义。但作为“菠萝因子”公众号的关注者,或许不会陌生。是的,肺部磨玻璃结节意味着患者患上早期肺癌的可能性极大。

  如果没有父亲的那次体检,也许我不会那么早就接触这个名词,但也感谢那次体检,让我有了亡羊补牢的机会,而不是若干年后痛哭流涕、捶胸顿足或是一筹莫展。

  

  家父是去年6月通过体检的CT检测出肺部存疑似磨玻璃结节(以下简称“GGO”),之后他瞒着我们又去了三甲医院做了复查,经过放射科医生的读片后,结果仍是一样。

  至今我仍记得那个晚上,父亲告知了我们这一情况。说实在的,其实当时对磨玻璃结节完全一无所知,并没有将其和肿瘤进行挂钩,片面以为是肺部有结节,虽然当时内心也是紧张与担忧的,但精神上还比较放松,准备第二天查一些资料,进一步对这个病进行了解。

  感谢互联网的发达,强大的搜索引擎让我在两天内就对这个病症有了全新的认知,同时也给我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因为几乎可以肯定的是,GGO大概率就是早期肺癌;只有极少部分是处于良性阶段的腺瘤样增长等。

  接下来,该怎么办?

  

  我始终坚信,在面对任何的艰难困苦与挫折时,保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决定整件事情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对于疾病而言,无论是病患本人,还是家属,抱着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在与疾病做抗争时,就已经赢了一半。因为一个良好的心态,能使你的头脑始终保持冷静与理性,而一颗清醒的大脑可以帮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制定计划,学习新知识,从而能够快速形成一个如何对抗病魔的完整的逻辑框架图。

  以我自己为例: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基本在三天内就对GGO做到了一个大体的认知。从而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父亲目前的状况作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判断,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而且,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当掌握了很多专业信息后,可以对家人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父母虽说还未到花甲之年,但对于癌症之类的敏感词汇还是谈之色变,特别是母亲,在得知父亲患病之后,整宿整宿的失眠,这时候,通过向他们灌输一些可靠的信息,可以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小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的保护神,那么当父母有一天老去之时,我们也应当充当他们的主心骨,来保护他们了。

  

  父亲体检时查出的磨玻璃结节是0.8公分,医生建议三个月后再复查,届时再依据具体情况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在前期看了那么多资料(也包括菠萝写的科普文,还买了书,特别感谢菠萝)之后,也料到医生会有这样的安排。只是父亲的GGO位置不太好,非常靠近胸膜,所以三个月后再拍了一次CT,虽然病灶并未发生扩大,但医生仍然果断地决定进行手术。因为如果等结节穿透了胸膜进入胸腔,那可就回天乏术了。

  这里还是要再提示一下前提自己查资料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当你了解了很多相关信息后,就可以去质疑医生。毕竟现在中国的医疗环境不是很好,医生与病患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很多病人看病时,都会和医生提要求或是日常怼医生,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一种举动。不但会引得医生的反感,对自身疾病的治愈也并没有正向的帮助。

  前期掌握大量的信息,在我看来的优势是:可以更好的和医生进行沟通。让医生明白,他可以和你进行相对而言比较专业化的交流。很多病人反馈医生不理睬他们,或是说了一两句就打发了,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医生认为和你说清楚了你也听不懂,不如不浪费这个时间。所以当你能够说出一些专业性的词汇,并且在认可医生的判断及建议的情况下,提出自己针对疾病相对专业的想法,那么与医生的沟通就会顺畅很多。当然这其中考验的不光是智商,情商的高低可能更为重要。

  同时我也很庆幸,身在一线城市,拥有全国最好的医疗资源。全国排名前五的胸外科居其三。不用舟车劳顿,不用在医院周围蜗居80元一天的小旅馆地下室,更不用扛着大包小包,蹲在医院的角落等待命运的审判。此时此刻,才真切的体会到祖国各地那些远离家乡遍访名医的人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不因病致贫,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民生工程。

  

  我们并没有和很多患者一样,找好几家医院,寻访很多个专家。因为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是一定要动刀的。

  前期在网上看资料时,经常看到很多病患在手术与否间不断的纠结,其实大可不必。动刀与否的手术指征,一方面取决于病灶的大小,目前大多数临床判断是小于0.5cm,不建议手术,而是三个月-半年的随访;若病灶大于0.8-1cm,则建议手术。

  另一方面,也与病人的心态有关。记得父亲第一次去拍CT,医生就言明:如果等三个月后再拍一次CT,看看有没有变化再决定是否手术,心理上是否能扛得住?换言之,会不会在这三个月里寝食难安。从医生的话里,也能看出很多人心理上的纠结。

  我清楚地记得,在父亲住院期间,看到另一位医生正好在帮一位阿姨读片,当医生对那位阿姨说,可能需要手术,看起来不太好这句话后,那位阿姨刷的一下,就泪流满面。搞得医生一下手足无措,忙不迭地说:不要哭啊,不要紧的,切了就好了,不影响寿命。可见病患在面对类似疾病时,心理负担都是很重的。

  

  父亲动完手术后,医生根据术中冰冻切片的情况,估计处于微浸润状态,具体的还要等正式的病理切片。说实在的,医生预估的比我原先想的是要糟糕一些,因为如果是微浸润,则意味着癌细胞已经开始穿基底细胞,比起原位又严重了一些。但好在,哪怕是微浸润,也不用化疗,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万万没想到得是,正式的病理报告结果出来:父亲居然是原位。哈哈,真是一个不错的好消息。依照医生的话说,以后基本可以完全无视这个疾病了。完全不影响生存率,毕竟原位的五年生存率是100%。但保险起见,还是让父亲休息了几个月。

  到如今,父亲已经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近两个月了。相信过一段时间,就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了。父亲应该是幸运的,也希望他的故事能给更多患友带来好运。

医生体检

新闻排行榜

健康美图

名医有话说

大医精诚

特别推荐

品牌策划

高清视频

热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