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津津教授:孩子太“敏感”,专家来答疑解惑

陈津津教授:孩子太“敏感”,专家来答疑解惑
2021年09月28日 17:00 新浪健康 微博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2021年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班已于2021年9月24-26日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以“百年新征程,儿童健康行”为主题,旨在面向广大医生群体介绍儿童健康领域先进医学新知、培训和推广临床适宜技术。新浪健康·爱问医生作为支持媒体,特邀15位权威专家组成“科普团”,带来儿童健康相关热点解析——抽丝剥茧,加码宝贝成长秘籍!

本场专家

陈津津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认知儿童过敏症状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过敏症状不同。1岁以内的婴幼儿食物过敏常见,可导致全身多系统症状,比如常见的皮肤系统的特应性皮炎湿疹)、麻疹、血管性水肿,胃肠道系统的吞咽困难、厌食/拒食/吐食、腹痛腹泻便秘、大便隐血或粘液增加等表现。

此外,食物过敏还可出现呼吸道症状,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 一般1以上表现更明显。幼儿阶段因食物过敏导致的过敏性哮喘常以过敏性咳嗽为主要表现,也可称之为咳嗽变异性哮喘,这与该年龄段儿童的气道高反应性也有一定关系,随着年龄的推移可更多延续为过敏性鼻炎症状。具有这种过敏演变过程的儿童往往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背景,不过即使没有遗传史儿童也可能发生食物过敏,其概率约10%。当然致敏物不仅仅可来源于食物,还包括常见的空气含有物(花粉、尘螨、粉尘颗粒等)或皮肤直接接触物质(油漆、洗涤剂等)。

从过敏发生的时间来看,临床上一般将食物过敏分为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和非IgE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而速发型中有种最严重的全身反应类型,即接触致敏物后,快速出现喉头水肿、休克、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情况,需即刻开展抢救。

从常见的角度看,儿童的特应性皮炎(或称湿疹)的发生率很高,流行病调查发现我国1-7岁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生率约12.9%,新生儿期可高达30.8%。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许多婴幼儿在2-3个月出现湿疹,而该时期的婴幼儿尚未添加辅食,除了因进食母乳或奶粉产生牛奶蛋白过敏外,因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经皮肤致敏也是引发特应性皮炎的一种致病过程,例如家中成员烹饪鸡蛋,可通过空气中飘散的鸡蛋微末成分,与婴儿皮肤接触产生过敏性的皮疹表现。

了解儿童过敏原检测

很多细心的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反复湿疹(含奶癣),或频繁吐奶、持续性干咳、打喷嚏等表现时,也会联想到孩子可能过敏了。于是到医院直接要求进行过敏原检测。这里要说的是,不是所有类型的过敏都可以通过抽血测过敏原获得明确诊断。

目前,大部分医院通常采取两种方式检测过敏原:抽血检测过敏原抗体、和皮肤点刺试验。抽血检测有测IgE抗体,也有测IgG抗体的,这里要明确一点,IgG不能用来诊断过敏,这点大家要清晰。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致敏原液体滴于患者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然后在一定时间内观察局部的皮疹情况来判断是否对该物质过敏。无论是抽血测过敏原IgE抗体还是皮肤点刺试验,都是用于检测速发型的过敏反应。

这两种方法都不适合慢反应型的过敏诊断,虽然还有一类皮肤斑贴试验可检测迟发型过敏反应,但是由于产品标准化、以及操作耗时等问题,在临床不易广泛开展。而且上述的几种检测方式都可能存在假阳性、假阴性的结果,或几种检测结果彼此矛盾等问题,因此临床上对于食物过敏的比较可靠的检测方法,是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整个过程包含了可疑食物的回避与再激发过程,当然这个过程的实施,一般第一天的口服激发要在医院进行,以防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中最严重的全身反应时,可得到及时抢救。

正确理解特应性皮炎

陈津津教授表示大家要正确理解特应性皮炎的概念,原则上特应性皮炎不只属于儿童,成人也可发生。特应性皮炎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有瘙痒感的炎症性皮肤病变。所以,特应性皮炎不等同于儿童的湿疹,但儿童的湿疹应归类于特应性皮炎,这是一个需要更新的概念。

牢记儿童过敏性反应注意事项

1岁以内的婴幼儿出现的针对鸡蛋、牛奶、鱼虾等蛋白大分子的过敏,往往与胃肠道屏障功能以及免疫平衡未成熟有关,这类食物的过敏可能是阶段性的,大约有85~90%的婴幼儿在3~5岁时随着免疫平衡建立完善,逐步形成口服耐受,这个过程不仅有免疫系统本身的发育,也与生命早期辅食接触的多样性有关,两者结合促进口服耐受的形成,家长最终看到的是孩子对原先过敏的食物不再过敏了。当然这种情况更多的是以蛋白质大分子一类的食物多见,如牛奶、鸡蛋过敏,但如坚果类等食物过敏,其延续终身的可能性会较前者明显增多。

对于一个过敏的孩子,家长需要明确了解孩子在什么季节、对什么食物或什么环境特别容易发生过敏,然后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与致敏物的接触,比如:在花卉盛开的季节,家长不要带对花粉过敏的孩子去公园;对阳光照射过敏的孩子,家长要做好物理防晒等。若致敏物是环境中难以去除的,可以在正规医院咨询包括药物控制、脱敏治疗等在内的多种防治手段,另外,个人免疫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过度劳累、缺乏睡眠、急性疾病等多种应激情况下,也会影响到过敏的发生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健康

新闻排行榜

健康美图

名医有话说

大医精诚

特别推荐

品牌策划

高清视频

热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