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服用中草药

2012年02月04日10:53  新浪健康综合  

  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目前中国大约有12000种药用植物,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在中药资源上我们占据垄断优势。古代先贤对中草药和中医药学的深入探索、研究和总结,使得中草药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与应用。但是中药也并非就是完全无毒的,同时服用过程也是很有讲究的,有很多注意事项,新浪健康为您解惑。

  一:如何避免中成药的毒副作用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古代人们在寻找和识别食物的过程中,误食了一些有毒的草药,在毒性反应后,却治好了某些病痛,这样就发现了中药。毒性是中药的一种基本属性,但毒性不等于毒药,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应用。

  为了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首先要做到药证相符。古书《医述》中讲:“凡医人用药,须先认证,认证须先审脉。审脉明,斯认证真;认证真,斯用药当。”诊断不明,药证不符,“热证”用“热药”,“寒证”用“寒药”,无异于火上加油,加重病情。

  其次要了解中成药的主要药材成分、用法、用量、配伍宜忌等。《有毒中草药大辞典》一书记载有毒性的中草药487种,其中致死量在1克以下的极毒药 22种,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超量使用可致严重后果的大毒药50种。国务院发布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确定的管制使用的中药有28种。例如,含有中 药材黄药子的中成药,有明显的肝毒性,过量或长期应用,可导致肝脏损害;含有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的中成药因含马兜铃酸,具有明显的肾毒性,使用不当会 导致肾损害;含蟾酥的中成药,使用不当会导致心脏损害和心律失常;含马钱子的中成药,使用过量会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外用的中成药一般避免内服。

  有时为了提高疗效,多种中成药配合使用,有可能使其中的某项成分重复使用,使其剂量增大,如果是毒性药材或者药性峻烈的药味,很容易发生毒副作用。 还有可能在不同中成药之间出现配伍禁忌,如附子理中丸与金匮肾气丸配合应用,因两种中成药均含有附子(主要成分为乌头碱)这味中药,有可能引起毒副作用。 如含有乌头的中成药与含有贝母、半夏等治疗咳嗽的中成药配合应用,就会出现配伍禁忌(“十八反”中乌头反半夏、贝母)。

  最后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可长期服用。有些中药毒性小,但长期服用,可蓄积中毒。

  为了避免中成药毒副作用的发生,医生不但要全面掌握中药的性味、功能、用法用量、毒性、配伍宜忌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熟悉中药现代药理知识,了解每味中药的主要成分、体内代谢、毒副作用等。作为患者,一般不要擅自购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购药。

  切记服用禁忌 饮食禁忌即通常所说的忌口。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何首乌、地黄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以及蜜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含上述中药材的中成药时,不可同食某些食物。另外,在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

  妊娠禁忌某些中药对胎儿有损害作用,根据药物对胎儿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禁用的大多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峻烈的中药,如麝香、 三棱、莪术、巴豆等;慎用的大多是含有一些活血行气、泻下导滞及大辛大热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等。禁用的绝对不能用,慎用的可酌情 使用,但应尽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

  二 不可不知道的五大注意事项

  1、服用中药的时间:补养药与健胃药应饭前服用,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率。辛辣而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在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的刺激。驱虫或攻下药适宜在空腹时服用,以增强药效。治疟疾时宜在发作之前服药,用安神药时应在临睡前服药,急性病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

  2、服药的次数:一般每日服药2~3次,维持疗效者改为每日一次,有的一日多次或煎汤代茶,不拘次数。

  3、一般中药煎剂以温服者多。根据病情及治疗的需要也有采用冷服用于热症者,采用热服用于寒症者。

  4、药饮选择:一般用白开水送下,因呕吐而服药困难者,可饮姜汁,药液中加白糖或矫味剂。送服消淤活血剂,增强药效以黄酒为饮。

  5、忌口:一般在服药期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皮肤病及疮伤应忌食鱼虾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等。

  三 中药最佳服用温度

  喝汤药什么温度下服用,效果最佳呢?不少人这样说:汤药刚煮好稍稍放凉后喝下是最好的,太烫了难以咽下,太凉了想必药性又跑了。那么放多久喝效果才是最好的呢?

  如果问服药时的药液温度多少为好,恐怕大部分的人都会认为,当药刚煮好稍稍放凉后喝下是最好的,太烫了难以咽下,太凉了想必药性又跑了。这种观点其 实也不算错,大部分的汤药,一般都是在不冷不热的时候服用是最好的。其实,当药液的温度在38℃以上,或35℃以下的时候,人对苦味的味觉是最不敏感的, 因此大部分的药液,都是在温热的时候服用最好。不过38℃以上的温度可能过高,对口腔和喉管不好,因此最好是将药液的温度控制在20℃—35℃。这样,温 度适宜,既保证了药效,又不会影响服用。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有些中药在服用时,对于温度还有特殊的要求,有的需要趁热服下,而有的却要完全冷却后服用,这些都需要区别对待。

  ●需要热服的有:属于温中散寒、补益虚弱的药剂。因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烧怕冷、头痛、怕风、全身关节酸痛、不出汗等伤风感冒症状,需要趁热服用药物, 以帮助患者排汗,解除恶寒发烧、鼻塞流涕、肢体酸痛等症状。还有用于治疗脏腑虚寒、体质虚弱的温热药及补药也需热服。此类药物有艾附暖宫汤、理中汤、四逆 汤、小建中汤等。麻疹刚发的患者也需热服药物,这样可使疹毒发透,随汗液排出体外,缓解病情。身体浮肿的患者也可热服药物,有助于消肿。

  ●需要冷服的有:清热、解毒、降火、泻下通便的药剂。如因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而发烧的病人,脏腑实热、热人营血、高热惊厥,或经 常出现口干唇裂、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热性症状者,冷服中药可通过寒凉泄热,使邪热外泄,缓解病痛。此类药物有清营汤、白虎汤、清胃散、导赤散、化斑汤、 六一散、生石膏、知母、龙胆草、大黄、芒硝、寒水石、冰片、牡丹皮、黄柏等。

  但是,如果病人因高烧而导致津液耗损、极度虚弱乃至休克,则需要温服中药药液。

  此外,不同的季节和患者体质的不同,也决定了适宜服用的药物温度的变化。比如寒冷季节最好是温服药物,而老人、儿童、孕妇及久病体衰的患者,最好也都温服药液。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