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BOC专家声音 | 张苏展教授: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注意分类治疗

2021 BOC专家声音 | 张苏展教授: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注意分类治疗
2021年07月09日 10:00 新浪健康 微博

传递专家声音·汇聚行业观点

2021年7月2-3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联合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1 China”在成都顺利举办,爱问医生·新浪健康现场采访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爱问医生·新浪健康:不同结直肠癌对不同靶向治疗的敏感性如何?

张苏展教授: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基本针对晚期患者即转移性结直肠癌,一般来说左右半(肠癌)对靶向治疗的敏感性不一样。CALGB/SWOG 80405研究显示野生型左半结肠癌对西妥昔单抗疗效较好,贝伐珠单抗在左右半(肠癌)中应用疗效区别不大,但受西妥昔单抗的优势,故贝伐珠单抗常用于右半肠癌。

除左右半区分外,更重要的是基因区分。对靶向治疗来说,西妥昔单抗对RAS和BRAF双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有比较好的疗效;右半或者RAS、BRAF有突变的肠癌患者更多选用贝伐珠单抗(主要是抗VEGF单抗)。还有一些TKI药物,如瑞格非尼、呋喹替尼也归类到靶向治疗中,它们目前在左右半、基因型应用中无明确区别,一般可用于所有结直肠癌中的三线治疗。

时下兴起的免疫治疗实际上也要根据基因型选择优势患者,如错配修复缺陷(MSI-H/dMMR)或高度微卫星不稳定的患者应用免疫治疗有可能获得比较好的疗效,不过需要在基因检测指导下用药。

爱问医生·新浪健康:如何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张苏展教授:为患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是CSCO编写指南重要的目标之一。在CSCO结直肠癌指南中,晚期患者分为两类:一类约20~30%患者在相对比较早期时接受过切除手术后发生复发或转移;另一类患者确诊时已有转移灶,临床治疗时除考虑转移灶外,还要兼顾原发灶。总的来说,只要原发或转移灶有可能无法被手术直接切除(R0切除),临床就要考虑晚期治疗方案。

目前晚期治疗就是精准治疗时代,结直肠癌临床主要推荐三组基因检测,即RAS(包括KRAS和NRAS)、BRAF和错配修复基因,其中错配修复基因可以检测4个蛋白,也可以直接进行微卫星是否稳定的检测。在此之后,临床可以将患者分为是否对免疫治疗敏感的两类群体:

1、Keynote-177(NCT02563002)研究显示微卫星不稳定的患者首选免疫治疗,可喜的是今年K药在我国已经获批结直肠癌适应症;

2、微卫星稳定的晚期患者约占90~95%,目前认为免疫治疗对他们疗效不佳,需要选择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根据肿瘤部位和基因状况选择合适方案;

对一些特殊患者—如肿瘤负荷较大且身体素质较好,临床会采用比较强的三药化疗方案,如患者一般情况较差,临床不要追求很强烈的降息或转化效果。对于原发灶没有切除的晚期肠癌患者,贝伐珠单抗这一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可能不利于患者伤口愈合,医生事先需要评估是否要切除原发灶再运用药物治疗全身转移病灶的顺序。

爱问医生·新浪健康:结合2021 ASCO ,请您简要介绍下我国在结直肠癌领域的研究成果?

张苏展教授:今年ASCO上,中国学者各项研究成果大放异彩,就结直肠癌领域而言主要是国产呋喹替尼和国产PD-1单抗联合治疗晚期结肠癌的尝试。它应用的目标对象就是上文提及的目前国际上认为免疫治疗无效的MSS即微卫星稳定的患者,研究数据显示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但此项试验方案还处在I期、II期的阶段,入组病例较少。让我们共同期待这类国产药物的临床试验未来能获得比较好的数据,丰富我国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治疗选择,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专家介绍

张苏展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肿瘤中心主任

国际大学结直肠外科协会(IUSCR)区域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全国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委

国家卫计委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组组长

结直肠癌肿瘤

新闻排行榜

健康美图

名医有话说

大医精诚

特别推荐

品牌策划

高清视频

热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