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2021年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班已于2021年9月隆重举办。本次大会以“百年新征程,儿童健康行”为主题,旨在面向广大医生群体介绍儿童健康领域先进医学新知、培训和推广临床适宜技术。新浪健康·爱问医生作为支持媒体,特邀15位权威专家组成“科普团”,带来儿童健康相关热点解析——抽丝剥茧,加码宝贝成长秘籍!本场专家特邀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的前任主委向伟教授。
芝麻开花节节高,期待来年再相会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在儿童保健专家丁忠一等教授倡导下成立而成,历经10余年风雨兼程,在全国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其规模及年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虽然2021年会已落幕1个多月,回顾来看仍有几大特点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
第一,大家围绕儿童健康方面的多方知识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泛,已不仅止于儿童保健方面,还与皮肤、免疫、眼科等其他学科交叉,共同打造了一场儿童综合性年会盛宴;
第二,年会特别围绕儿童早期发展开设专场。众所周知,儿童早期发展是提高全民族素质非常重要的手段,对此,学会深入挖掘儿童早期潜能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据防疫要求,本次年会全程采取线上形式,并借助媒体声量进一步扩大学术及社会传播力,力争将正确的儿童健康知识同步传递给大众,从而进一步达到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目的。
正确理解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的评估
本次年会上,向教授分享了《不一样的营养不良—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的问题》的精彩内容,希望引起大家正确理解、关注儿童肥胖。
肥胖的定义有很多,其中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影响健康、不正常或过量脂肪积累的疾病。儿童肥胖一般是指单纯性肥胖,占到整体肥胖的95%。它主要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偏差为特征的机体能量代谢的失衡造成
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堆积,从而对健康产生损害的慢性疾病。
对于成人而言,BMI有着固定的数值进行肥胖评估参考。对于儿童而言,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中,体重受到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故不能单纯使用BMI来评价其营养甚至是否处于肥胖状态,大家需综合各因素来判断:
1、对于2岁以下的儿童,大家可以将身高和体重结合评估,这是此阶段最常用的指标;
2、对于2岁以上的儿童,向教授主张结合年龄、体脂作为衡量标准。
综上,大家需要对儿童进行生长发育的监测,通过定期测量身高、体重描绘生长曲线,如发现偏离就能起到早期预防肥胖的作用。目前,很多人受到某些不正确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认为儿童“以胖为美”,胖代表身体健康甚至生活品质高,最终任其发展到肥胖的严重程度往往才反应过来。因此,向教授特别强调日常生长发育监测的重要性。
肥胖对儿童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率越来越高,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显示:我国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已达10.4%,而6~17岁青少年肥胖率已达到19%,意味着10个儿童中、5个青少年中有1个是“小胖墩”。
大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肥胖已不再被认为仅是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它实际上对健康会造成直接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已认定肥胖应被视为一种疾病状态。肥胖对于青少年及儿童的危害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第一:因肥胖导致外貌的歧视,最终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第二:肥胖导致的皮肤相关问题;
第三:青少年及儿童期的肥胖会增加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预防肥胖,要从三个方面干预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与其等到发生再干预需付出巨大的成本,因此,我们需要重视预防的价值。从导致肥胖的因素—营养摄入过多、运动不足及行为问题出发,家长可以从以下3方面加强预防:
第一,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进食时保持7、8分饱腹感即可;
第二,加强运动,建议每天锻炼时间不小于1小时,强调适度、中等力量型方式;第三,行为矫正,例如减少零食及快餐的摄入频次、控制进食时间,避免过短导致进食过量的情况,养成细嚼慢咽的进食习惯等。
此外,对于挑食且营养不好的儿童,家长可以培养其饥饿感,使其养成规律的进食时间和习惯,而对于肥胖的儿童,要降低饱腹感。
向教授采访中特别提醒到肥胖需要从婴幼儿期、甚至胎儿期就要着手预防。研究发现,胎儿时期生长较快的儿童出生后多为巨大儿,且在成长期发生肥胖的概率也相对较高。另外,胎儿时期生长情况较差的儿童,由于在母体时就适应了低能量摄入的环境,如果在出生后摄入大量的营养,儿童机体由于适应不了多余的能量也会导致肥胖。
预防肥胖是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等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