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5日-17日,2021全国肿瘤学术大会于湖北武汉圆满落幕!新浪健康·爱问医生于大会期间特别开设《大会医声》栏目,邀请出席本次会议的知名专家做客采访间,就肿瘤领域前沿进展、相关研究进行评述解读,分享临床实践经验。
汇名医聚大家,共话行业热点。直击现场,邀您观看:
采访专家
杨坤禹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中国放疗技术仍需优化
放射治疗在中国绝大多数医院还是比较年轻的学科,处于高速发展中。杨坤禹教授表示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必须面对:
第一,我国放射治疗发展历史偏短。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省都有独立的肿瘤医院,而大型综合医院对肿瘤专业,如放射治疗专业并不重视。到了2000年以后,国内大型综合医院才开始发展肿瘤学科。受发展历史较短的原因,相关医生数量、资质方面可能都有所欠缺;
第二,放射治疗资源分配不够合理。很多省份放射治疗机器的设备数量及配置不够。就国际而言,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每100万人通常会配置14台直线加速器,而在中国很多省份每100万人只有1~2台的配置;
第三,医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大医院的医生往往经过“传、帮、带“和系统教学,在放射治疗方面掌握的能力更强,而部分基层医院因发展历史较短、培训精力不足,因此其医生在学科应用、技术掌握及放射治疗技术的更新换代方面可能存在不足。
同期放化疗不良反应应对方法
无论是局部晚期肺癌,还是局部晚期头颈癌都非常强调同期放化疗,但现实因放疗毒性反应较大,临床医生比较畏惧。
对于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同期放化疗是标准的治疗模式,实际出于并发症的考虑,很多医生宁愿选择序贯性放化疗,而不少医生在进行较多诱导化疗后才开始放射治疗。诱导治疗加放射治疗和同期放化疗相比,在疗效上有显著差异。局晚期头颈癌同样强调同期放化疗,如大剂量顺铂的应用能显著增加患者生存率,但由于顺铂毒性反应较大,很多医生畏惧且不愿开展相关研究,导致顺铂的使用方案和剂量不足,制约了头颈癌疗效的提高。
因此,如何降低患者的毒副作用是我国放射治疗必须面临的重要挑战。除此之外,增加医生受训经历、提升业务能力、优化患者管理也是减少放化疗毒性的关键措施。杨坤禹教授所在的科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曾畏惧同样的问题,但是在2010年左右,他们开展了系统性的学习和培训,使科室目前约95%以上的局晚期头颈癌患者都接受标准的同期放化疗治疗,与以往相比,患者疗效有了质的提高。
提升临床医师放射治疗水平
目前国内建立了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通过规范化培训能够让从业者受到基本训练。现在很多医疗机构都有规范化的三级医生查房制度和医疗组长制度,对医生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除了内部培训外,临床医师非常需要接受更多学术及进修学习等方面的培训。目前国内推崇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通过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助力相关能力提升。
进一步提高放疗精准性
提高放疗精准性是放疗医生一直追求的目标。放射治疗讲究精、准,尽可能增加肿瘤的照射剂量和治愈率来降低正常组织并发症的发生。为了提高治疗的精准性,杨坤禹教授建议到:一方面必须增加从业者、临床医生、物理师和技术员的培训;另一方面,医疗机构需要增加精准放射治疗设备的投入,比如现在强调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还有四维CT等设备以及更先进的如磁共振加速器、质子加速器和重离子加速器的临床使用。与此同时,除了精良的设备和优秀的医生,临床还需要建立系统放射治疗制度来保证质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