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5日-17日,2021全国肿瘤学术大会于湖北武汉圆满落幕!新浪健康·爱问医生于大会期间特别开设《大会医声》栏目,邀请出席本次会议的知名专家做客采访间,就肿瘤领域前沿进展、相关研究进行评述解读,分享临床实践经验。
汇名医聚大家,共话行业热点。直击现场,邀您观看:
采访专家
宋启斌教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肺癌分期不同治疗效果差异大
肺癌治疗前需进行肿瘤分期评估,如I期、II期、III期,其中I期又可再细分为Ia1、Ia2、Ia3,然后到Ib期,再到II期、III期这样。目前针对I期和II期的早期病人,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即通过手术切除来达到治疗肺癌的目的。
当前数据显示Ia1期(发现时肺癌结节<1cm以下)的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约在90%以上。随着肿瘤变大和淋巴结转移会出现分期变化,对应的治疗效果呈逐渐下降趋势:如Ib期病人5年生存率只有68%左右;II期病人生存率会下降10多个百分点,可能仅为50%左右;III期最早期病人五年生存率36%左右,而IIIc期则仅有13%左右甚至更低。所以,肺癌手术的疗效需根据手术时病理分期来分析,分期越早效果越好,分期偏晚则效果越差。
为改变这一现状,宋启斌教授认为需采取早发现早诊断等措施,不少病人通过早筛治疗后基本可达到接近治愈的水平。
期待肺癌治疗效果大幅提升
目前手术治疗在不断进步,由最初的开放性手术发展为各种微创手术,比如三孔胸腔镜、单孔胸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等,但仅从技术改进来提高病人生存率的路径较窄,技术的进步更多体现在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变、如减小创伤等,所以想要提升治疗效果,宋启斌教授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早诊断早治疗。对于Ia期、Ia1期、GGO、肺癌结节<1cm以下的病人治疗效果较理想;
第二,手术前、后通过辅助性治疗措施来提高可手术病人的长期生存。
作为医生追求的目标就是使手术病人生存期更长,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病人诊断时并不属于非常早期的GGO类微小病灶,这时会考虑选用围术期辅助治疗手段。过去通常应用化疗,但与此同时带来的特点是有效率低、毒性大且生存获益有限,如围术期前后化疗5年生存率仅提高5%左右。目前免疫治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已经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5年生存率接近32%,能否治疗前移,用于早期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已开展的CheckMate-816用于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率可达到24%,同时未影响手术难度,但能否带来长期生存仍在随访中。针对术前Ib期到IIIa期这部分可手术人群使用新辅助免疫治疗能否改善长期生存率是研究热点,目前相关数据尚未成熟。宋启斌教授表示,还有一项针对可手术的早期病人在手术后使用免疫治疗进行巩固和维持方面的研究,如IMpower010显示免疫治疗对于PD-L1表达水平≥1%的II期到III期人群有无进展生存的提升。基于此,前不久美国FDA批准了可针对手术早期人群使用免疫治疗的方案,当然针对总体生存期还需要更多研究和数据支撑。宋启斌教授希望能通过这种围手术期的新型治疗疗法,包括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的参与使病人生存期更长,而这也是所有肺癌工作者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
专家介绍
宋启斌教授
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 兼肿瘤学教研室主任
国家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
国家癌症中心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
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胸部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兼肺癌专委会常委
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ESCO)理事长兼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