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久坐”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人们习惯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或窝在沙发里工作、追剧、打手游。殊不知这个时候,一个隐藏极深的“沉默杀手”——深静脉血栓正在默默形成、默默游走。
有研究表明,如果人们每天静坐1个小时,那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就会增加10%。随着久坐时间的增加,导致下肢血液流速缓慢,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严重情况下会发生急性肺栓塞导致猝死,因此要时刻警惕久坐可能引起的深静脉血栓。在普通人群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约为2/1000,但针对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或术后患者,发病率则成倍上升,脑卒中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甚至高达40%。
近期发布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专家共识》中,七叶皂苷钠片作为急性深静脉血栓术后管理中的对症消肿药物,首次纳入共识。那么,它是如何走进研究人员们的视野呢?
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主要危害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E)。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聚集、凝固,使管腔造成部分或完全阻塞,从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临床症状包括不对称肿胀、疼痛、发热等,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因此也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简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其发病率为上肢的10倍,这是因为离心脏越远的静脉,血液流动速度就越慢,从而导致这种静脉形成血栓的几率就越大。
调查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生,若急性期诊断和治疗不及时,病情可能会继续发展,严重可发展为肺动脉栓塞,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2、急性与慢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时间,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在形成血栓的14天内,称为急性期。慢性期是指血栓形成已经超过30天。
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肢体突然出现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并在发病1到2周,肢体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慢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在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的6个月之后,临床表现为肢体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会出现肢体的高度肿胀或经久不愈的溃疡等病状。
3、七叶皂苷钠片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症下药
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关键在于抗炎消肿。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科学家从欧马栗的种子中提取七叶皂苷,并发现其抗炎、消肿、止痛、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在我国,七叶皂苷主要是从欧马栗同科同属不同种的中药材娑罗子中提取得到。对娑罗子皂苷的药理作用研究表明,其消炎抗渗出的作用与进口七叶皂苷完全相同。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普遍采取的是抗凝治疗、机械性预防、其他药物治疗等。基于目前的临床试验结果及临床经验,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除了采用抗凝治疗外,对于已经发生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经专业机构诊断为血栓后综合症的患者,除了给肢体做间歇性充气加压、穿医用弹力袜等来改善症状的同时,专家共识提出可联合使用七叶皂苷钠片进行对症消肿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健康隐患不容忽视。通过调整生活习惯,科学锻炼,人们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一旦发现自身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症状,则需要积极治疗,遵循医嘱采用物理和药物结合的方式,将这一“沉默杀手”遏制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