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世界昏迷日,何江弘医生:唤醒沉睡的生命

3月22日世界昏迷日,何江弘医生:唤醒沉睡的生命
2025年03月24日 18:29 爱问健康120 微博

  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昏迷日,这是一个呼吁社会关注昏迷患者、推动医学进步的特别日子。作为神经外科医生,我深知昏迷对患者和家庭的巨大打击,但也见证了许多生命在科学治疗与爱的坚持下重新焕发生机。今天,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带您走近“昏迷促醒”的世界,传递希望与知识。

  一、昏迷并非终点:重新认识“沉睡”的生命

  昏迷是大脑遭受严重损伤(如脑外伤、缺氧、卒中)后的意识丧失状态。许多人误以为昏迷患者“没有感知”“无法恢复”,但现代医学发现:

  昏迷≠植物人:昏迷患者可能处于“植物状态”“最小意识状态”等不同阶段,部分患者仍保留微弱的感知能力;

  时间窗口至关重要:早期干预(伤后3-6个月)是促醒的黄金期,科学治疗能显著提升康复几率;

  科技带来希望:神经调控(如脊髓电刺激、深部脑刺激)、高压氧治疗、多感官刺激等手段,已帮助无数患者重获意识。

  二、促醒之路:科学与爱的双重力量

  昏迷促醒是一场需要医生、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马拉松”。作为医生,我们通过以下方式为患者点亮希望:

  1。 精准评估:利用fMRI、脑电图等技术判断患者意识水平,制定个性化方案;

  2。 多学科协作:神经外科、康复科、心理科联合干预,从脑功能修复到肢体康复全程护航;

  3。 家庭支持:家属的陪伴、语言呼唤、音乐刺激等,能激活患者残存的神经网络。

  三、给家属的实用建议:如何守护昏迷亲人?

  1。 拒绝放弃:避免过早判定“无希望”,及时寻求专业昏迷促醒中心评估;

  2。 科学护理:预防压疮、肌肉萎缩、感染等并发症,为促醒打好身体基础;

  3。 情感连接:坚持与患者说话、播放熟悉的音乐,唤醒记忆与情感;

  4。 关注自身心理:家属需寻求社会支持,避免长期压抑情绪。

  四、社会共建:让昏迷患者不再“隐形”

  昏迷患者的康复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 政策保障:呼吁将昏迷促醒治疗纳入医保,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 公众认知:消除对昏迷患者的偏见,尊重他们的生存尊严;

  - 科研投入:支持脑科学研究和临床转化,探索更多促醒技术。

  写在最后

  每一个昏迷患者都是未被放弃的生命,他们的苏醒可能就在下一次治疗、下一声呼唤、下一次科技的突破中。在世界昏迷日,让我们用科学传递希望,用行动温暖生命。如果您身边有昏迷患者,请告诉他们:医学在进步,我们永不言弃。

  天坛医院昏迷促醒中心何江弘医生团队  :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周期、个体化的促醒治疗。

  #世界昏迷日# 关注昏迷促醒,点亮生命光  #何江弘

  何江弘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 意识障碍外科主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首席专家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意识与意识障碍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与人机交互专委会 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颅脑创伤康复分会 候任主委;中国认知学会意识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生理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学组委员。

  专业特长:昏迷及植物状态促醒治疗。意识障碍隐匿意识的多模态检测与评定;无创及手术促醒。残存意识与运动意图的人机交互输出。

  主持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牵头制定中国专家共识3部。在意识障碍领域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

神经外科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