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1日,在北京新闻大厦,我们的公共卫生记者们汇聚一堂,参加中华医学会卫生学分会的活动,公共卫生记者们组织起来,评选了2010年公共卫生热点。他们提出20个热点,包括接种疫苗的问题,还有一些好事,废止乙肝体检、取消外籍HIV感染者入境限制等好消息也被质疑了。这些问题不仅你们关心,政府、媒体和专家都关心,还有蜱咬伤导致布尼亚病毒在中国首次发现,恐艾症问题、地震的问题、精神病的问题,怀疑中国控烟成效失败,推广铁酱油问题,小龙虾引起横纹肌溶解,质疑奶粉引起女婴性早熟等,虽然已经证明中国奶粉不引起女婴性早熟问题,但中国奶粉卖不出去了。还有是否使用面粉增白剂的问题,职业病问题、富士康职工14跳的问题、反式脂肪酸的问题、实验加碘等问题,他们评选最热点的问题。我总体总结2011年没有出现与发病死亡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件。应该说没有消息是好消息,但质疑热点联成线是最大的热点。这跟我们过去不一样了,过去出了什么公共卫生事件后我们去应对,但今年没有出什么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但出了这么多质疑问题。更重要的是媒体和公众只知道质疑,不知道质疑的结果。事实上有质疑,有回答,但质疑完了之后,老百姓不知道谁说得对,长此以往很危险,导致公共卫生的公信力受到挑战,没有人相信主渠道了,因为无解。公共卫生公信力受到挑战和国防自毁长城一样严重。比如在疫苗的接种问题上,实际上老百姓的健康反而因为这些问题受到严重的损害。
我不是说质疑不对,每个质疑或许多多少少都有点道理,有些质疑很重要,有些是应该解释清楚的。以下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反碘呼声,发起者是一位退休医学院教授,他质疑碘盐是害人的东西,引起社会强烈反向,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四个质疑,包括吃碘过量会增加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甲状腺结节,诱发甲状腺疾病,认为应该把碘选择权交给到百姓,不同地区应该采取不同的政策。 1990年UN宣言推广碘盐,1994年中国行动,是以公益方式进行的,多部门参与。特别是碘盐生产、市场流动领域都参加了,其结果是使新发的地甲病、克汀病无影无踪,使中国儿童的智力得到普遍提高,这么大的好事反而没人提了。实际上食盐加碘,是消灭天花后的伟大奇迹。非专业质疑不需要证据,专业的质疑可能也不需要证据,有些专家看到一句话,看到一本书、查一段文献就可以提出质疑。但是负责任的专家立即回答可能非常困难,因为需要调查、需要证据。所以这里问与答不平衡的问题。1955年,美国就开始普及加碘,目前仍在普及。欧洲18个国家食品工业强制使用碘盐,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定面包使用碘盐,白俄罗斯等东欧等国家也提出了类似要求。关于碘盐的含量,过去我们的标准是每公斤食盐含20毫克-50毫克碘盐,2010年7月,调整至每公斤20-30毫克,人均碘盐摄入量每天5-10克,按过去标准碘的摄入量是150-300微克,实际上碘很容易被高温破坏,而我国人均摄入碘的上限是800微克。WHO推荐的安全量是每日1000微克,成人150微克,哺乳期妇女200微克。日本人均摄入碘为900-19000微克,美国每日1100微克,欧洲每日600微克,我国的标准是中下等。我国除了少数高水碘地区之外,绝大多数地区居民碘摄入状态处于适宜和安全水平。我特别要告诉大家,补碘与孩子的智力发展很有关系。可能以后会制订补碘的地方标准,也可能会由个人知情选择,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大方向,但是这个方向必须和地方的能力,和老百姓的健康素质水平有关,不要理解错了。让你来选,你选得好吗?北京在座的市民们能选得好,一些偏远地区的市民能现在得好吗?农村老百姓都能选择得好吗?我觉得这跟健康素质有关,跟国情有关
有人怀疑碘致癌,实际上这个问题现在很难回答,碘盐是否会引起甲状腺癌增高?因为现在不光甲状腺癌,各种癌症发病率都在增高,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都在增高,甲状腺癌是众多增高癌症的一个,除核辐射之外,甲状腺癌发病机理迄今不清。但补碘使甲状腺癌向低恶性转化已被广泛认同。我国在四个省市调研,样本数很大,目前也无法证实碘盐和甲状腺癌的发病关系。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提出补碘的益处远大于风险。那么质疑是否不解决问题?有作用,国家已经降低了碘摄入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出现了不良事件,老百姓的关注已经对标准产生影响了,像面粉增白剂现在认为不必要了。
对孕妇接种甲流疫苗的质疑。2009年12月,某大都市医院产科门诊,孕妇说卫生部有新规定,孕妇可以接种甲流疫苗了,我可以接种吗?大夫说听说给孕妇接种还没有通过试验,一个家庭一个孩,流产了怎么办?胎儿畸形了谁负责?孕妇说不种了,大夫说我们这儿的大夫从来不种,你们种什么呀?实际上国内对孕妇流感疫苗接种历来比国外谨慎。甲流期间卫生部把孕妇列入太晚了,看到孕妇发病上来了,才论证放开。但中国放开比较晚,全国1600万孕妇才接种了3.5万,北京没有一个人接种。因为我们的大夫保守,不给孕妇推荐,都怕自己担责任。在全人口中孕妇所占比例1.21%。孕妇在H1N1流感重症中所占比例10.8%,为普通人群的8.9倍,死亡病例孕妇占19.6%,是普通人的16.2倍。孕妇接种也有可能产生反应,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国外从来不对孕妇试验,因为没必要,即使不接种,孕妇可能会流产和胎儿畸形。国内3.5万孕妇接种无严重不良反应。
冰冻何止三尺?哪块先融。包括职业病防治难,细菌耐药、烟草泛滥。我主要谈谈吸烟与被动吸烟的危害。烟草燃烧释放4000多种化合物,严重威胁健康,中国每年约100万人死于吸烟引起的疾病,居世界第一。中国肺癌死亡率增长世界第一,每年上升4.5%,吸烟关心病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4倍,53.6%的不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一直烟的危害:可以使寿命缩短18分钟,1支烟中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只老鼠,25支烟中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头牛,40-60毫克的尼古丁可毒死一个人。
中国在德班会议上被授予有辱国格的“脏烟灰缸奖”,说中国“要漂亮的烟包,不要公民健康”。由于国家烟草专卖局替烟草业说话,中国的烟草包装也太漂亮了,大家看看中南海的烟做广告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为爱起跑,蓝色风尚”广告。烟草标志打在希望小学楼上,而且写着“天才出于勤奋,烟草助你成功”。这是四川烟草希望小学,如果孩子从小就跟烟草结下不解之缘,我想中国人的健康就没有希望了。这些问题的质疑是对的,对质疑产生的作用我是这么总结的,面对各种公共卫生问题,会有永恒的质疑,公众参与公共卫生,有权质疑。因为质疑有助于发现问题,促进进步,有助于听道不同的声音,有利于决策,质疑对错都是常态,不是问题,不能要求质疑者的质疑都是对的,有一部分对的都很好,质疑可以促成好事,质疑处理不当也可以毁了好事。质疑的应对是捍卫科学和公共卫生的公信力问题,拒绝质疑是过时理念问题,盲目传播质疑首先是记者的社会责任问题,其次也是他们的健康素养问题。应对质疑不利,往往是沟通能力的问题。面对质疑问题,国家必须有完善化解质疑的机制。
应该相信什么样的专家?这样的专家是长期从事该领域工作的权威专家,是承担责任的。比如是否接种疫苗,他说接种,国家要承担责任的。第二掌握人群流行病学数据,以及定量研究结果。如果这个专家不提量往往是不科学的。第三这个专家知道国际背景,知道中国和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做什么,你不要轻易挑战全世界的科学家,特了解国际最新的知识和进展,另外这样的专家没有个人偏见和商业利益,不是代表某个厂家说话。
四、争先恐后购碘盐,一哄而起非偶然
大家看看这张照片,是排队购碘盐的情况,这就是北京西直门地区。中国有抢购风,上世纪70年代鸡血疗法、养海宝风靡大江南北、持续发热。2003年SARS期间抢购板蓝根。近来,抢购风引出“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太宗、轮流登场,快快谢幕。此次“盐王爷”风暴来得最快,势头最大,退潮也最快。但以上这些风潮都没有循证科学依据,而且都有人趁机发国难财。
核泄露产生放射性铯和放射性碘(I-131)摄入体内,集结甲状腺,诱发甲状腺癌。18岁以下人群和孕妇为高危人群,关键时服1片100毫克碘片,可以在两天内使甲状腺吸收饱和,不再摄入1-131,使其排出体外。而1公斤碘盐含30mg碘,3公斤碘盐才含90mg,人每天服5-10克盐,多服危害健康,超量危害。结论服碘盐不能预防核泄露的危害。
那么谣言为什么可以传播呢?中国不乏制造谣言的人,造谣的目的,有人是想制造幽默剧,有人想制造恶作剧,有人想蓄意破坏。要警惕谣言的专业化,这次有人冒充BBC传谣言,中文版、英文版都有,这是下了工夫的,还冒充CDC传谣。无论造谣的目的,都在挑战法律。任何想发国难财、哄抬物价的也触犯法律。除了造谣者,还有不计其数的传谣者,传谣者有些可能是出于好意,也有的故意起哄,可能本人并不相信。但是轻信谣言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效果?就是公共卫生的公信力缺乏,老百姓缺乏安全感。我们反思一下,日本守着核泄露没有抢碘盐,远离日本的美国人抢的是碘片,不远不近的中国人抢碘盐,我们的老百姓抢购水平不高。现在日本人已经开始抢购桶装水了。因无知而轻信,智者何其少,因担忧而癫狂,从众何其多。这回辟谣只比谣言慢半拍,但只几个小时盐就抢得差不多了。辟谣的效率没有传谣的效率高。我给这次应对打90分,应对相当快,一发生状况马上就出来应对措施。但是今后要做好预测,不让它发生就可以得100分,但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
其实吃一堑长一智,养成思考和学习的习惯。遇事想一想,网上查一查,看看国家权威机构怎么,主流媒体如何宣传,抵制谣言,主动传播正确的声音,此次迅速平息抢购风波,有利于恢复公信力,实际上大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减少身边的核辐射,电视机、微波炉、电冰箱都有辐射。
五、公共卫生与健康素养
我和黄建始教授提出公共卫生定义:公共卫生是以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为宗旨的公共事业。通过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与伤残,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预防保健与必要的医疗服务,培养公众健康素养,创建人人享有健康的社会。
公共卫生是以科学为本,循证公共卫生为本,有共有、公平、公医、公开、公信等五个特点。公共卫生为全民服务,偏重弱势群体,敏感性:政治家、媒体、民众、企业。这五个公字我不一块讲了。今天我主要谈谈公开和公信的问题。信息要公开、透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SARS使我们认识到意识到必须尊重老百姓的知情权,每个人参与,管好自己的家庭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另外公信是老百姓都要参与的,我们不允许任何人挑战公共卫生的公信力。公益性也受到过挑战,抢购碘盐,有人抬高盐价。健康素养是指人的这样一种能力,它使一个人能够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以维持并促进自己的健康。我觉得在中国健康素养不单与老百姓有关,也与政治家有关,政治家也要有健康素养,政府应该带头做好“五公”。对医学专家,你传播的是否是公共卫生正确的信息?不能因为你是某某大医院的医生就一定懂公共卫生,比如我们的外科大夫的吸烟率远高于一般老百姓。媒体、企业家、商人、公众都应该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以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社会。
我觉得老百姓要各种抵制各种异说,应该相信最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健康知识。 例如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定期体检,增强健康素养,知道如何选择专家,去伪存真,理性保健。最后我点一下复习题:医学骗子的共性是什么?什么样的专家最可信赖?您怎样可以成为健康信息传播的智者?请大家复习一下,我今天讲得都有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