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糖引起糖尿病

2013年04月12日09:36  家庭用药  

  很多人想弄清楚,糖尿病是吃糖过多引起的吗?引起糖尿病的“糖”究竟是什么糖?

  “糖”分很多种

  碳水化物总称为糖类,以化学结构来分,大致可分为多糖、双糖及单糖。多糖和双糖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入血液,要在小肠里经酶转化为单糖后才能被吸收。糖尿病患者所查的血糖及尿糖都是葡萄糖,是一种单糖。

  不要以为糖尿病患者血中的葡萄糖是“祸首”,因为葡萄糖升高以致“糖化”各种组织蛋白才最终导致各种并发症。其实,葡萄糖是为器官组织提供能量的重要物质,尤其是大脑,血中葡萄糖少了会使人陷入昏迷。

  常见的食糖有多种形式,如绵白糖、白砂糖、冰糖、红糖等,学名叫蔗糖,是双糖。粮食中的淀粉则是多糖。果糖也是一种单糖,它以游离状态大量存在于水果浆汁和蜂蜜中,还能与葡萄糖结合生成蔗糖。引起糖尿病的“糖”,并不是用作调味品的食品糖(蔗糖)。

  糖尿病是吃糖过多引起的吗

  这是个很大的误区。一般人认为,既然是血中“糖”多了而且从尿中溢出,那么糖尿病当然是因为吃糖过多引起的。其实即使多吃蔗糖,只要胰岛功能正常,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这些糖仍能被胰岛素代谢而使血糖正常。当然,蔗糖吃得过多会对糖尿病发病有间接影响,那是因为蔗糖也能产生能量,能量过剩使人肥胖,而肥胖是引起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糖尿病患者能否吃糖

  人们普遍认为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理由是“糖吃多了会引起糖尿病”。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无糖月饼、无糖饼干、无糖奶粉,等等。如果吃葡萄糖,可立即使血糖升高,当然不行。那如果吃蔗糖、淀粉(多糖)又会如何呢?

  有数十位科学家对此做了长期(28天)或短期的研究。即把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是无蔗糖的饮食,另一组的饮食热卡相同,但用蔗糖代替部分淀粉。结果两组的血糖值相同。当然,如果在原来的热卡以外,再外加蔗糖,则会使血糖升高。所以,血糖控制的关键是控制摄入的热卡总量,而不在乎是蔗糖(双糖)还是淀粉(多糖)。因此“恐糖症”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我们并不主张多吃蔗糖,因为一是可引起肥胖及龋齿等,二是人们吃糖时,实际上多是吃奶油、巧克力、冰淇淋等甜食,其中有不少饱和脂肪,而饱和脂肪对人体健康特别是心血管是有害的。

  吃糖是否会成瘾

  有些人明知多吃糖会胖,使外形难看又行动不便,但还是忍不住要吃。因此有人以为是有瘾,其实,喜甜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早期的原始人就有这样的智慧——找到甜味果实就知道是熟的,吃了可提供热量。即使胎儿在母体子宫内也是如此。比如治羊水过多可在羊水中注入甜味物,此时胎儿就会多吃些羊水,并经脐带、胎盘及母亲肾脏而排泄。再如婴儿吃甜的液体可以有天然的止痛作用。因而喜甜食还不能算成瘾,因为停吃后不会产生像毒瘾发作那样的症状。

  糖会升高血脂吗

  研究认为,果糖(水果和蜂蜜中)吃多了会升高血脂,所以即使果糖的甜味很强,也不宜用作调味品。最近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有文章认为,多吃蔗糖会使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这并非肥胖所致。不过此研究有待进一步证实。

  代糖品能吃吗

  市场上有多种代糖品,有些代糖品能产生一定热量,但比蔗糖少,如木糖醇。另有不少无热量的代糖品,如糖精、阿斯巴甜、甜蜜素等。这些代糖品各有优缺点,如阿斯巴甜不能加热,加热后就会分解,所以不能用于一般食品加工及烹饪。有些人食用木糖醇可致腹泻。另外,有不少人认为代糖的食品添加剂有害,目前虽有争议,但在政府规定的剂量范围内应用,应该是安全的。也有人用蜂蜜等代替蔗糖,这些天然品虽然也有一定的热量,但因甜味较强,可以少量应用。

  总而言之,不必“谈糖色变”,或患“恐糖症”,但也不要多吃蔗糖,适量用作调味品是可以的,关键还是控制好饮食的总热量。美国心脏学会建议,男性吃蔗糖每天不超过9茶匙(150大卡),女性不超过6茶匙(100大卡)为宜。

  这些蔗糖包括我们每天摄入的主副食品中的蔗糖含量。希望大家养成好习惯,购买食品时不要忘记查看食品标签中的蔗糖含量,控制好总的食物热量,糖尿病患者尤其要重视!

  诊断糖尿病应测“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

  人的血糖在24小时内是有波动的,尤其是餐后会升高,而夜晚相对稳定。

  空腹血糖是指8~12小时内未进食,一般是晚餐后不再进食,第二天早晨测的血糖,如>7.0毫摩尔/升可诊断为糖尿病。但空腹血糖也有问题,有不少人尤其是初发病者可能空腹血糖正常,但进食后因有“糖负荷”,会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其作用发挥不好(胰岛素抵抗)而出现血糖升高。所以,第二个抽血时间是测任意时间血糖,包括餐后2小时,此即从吃第一口饭算起2小时,此时正常人血糖已恢复近正常,如此时血糖仍高,说明不正常,应进一步排查。

  测任意时间血糖,如果﹥11.1毫摩尔/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而测餐后2小时血糖,主要作为治疗后观察疗效。如血糖虽高但毫无症状,则应隔几天再测一次,仍高才确诊。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