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做三个动作防中风

2013年09月24日11:33  家庭医生在线  

  严重影响到老人健康的疾病,心脑血管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尤其现在天气寒冷,屋内外的冷热刺激,更会让老人本就脆弱的血管随时接受严峻的考验。

  为了将各种突发危险控制在“摇篮”中,老人除了要坚持锻炼、健康饮食、调节情志外,还应该每天做些小动作,强健血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中心专家说,活动、按摩颈、肩、头,能增加脑部的供血量、减轻脑血管的压力,从而可降低脑中风的患病几率。

  摩擦并按摩颈部:双手摩擦发热后,按摩颈部两侧,以皮肤发热发红为宜。然后双手十指交叉置于后脑,左右来回擦至发热。而后,可以配合一些转头活动,头前俯时脖子尽量前伸,左右转时幅度不宜过大,做30个循环即可;或可取站立姿势,两手紧贴大腿两侧,下肢不动,头转向左侧时,上身旋向右侧,头转向右侧时,上身旋向左侧,共做10次,然后身体不动,头用力左旋并尽量后仰,上看左上方5秒钟,复原后,再换方向做。

  运动肩部:双手放在两侧肩部,掌心向下,两肩先由后向前旋转10次,再由前向后旋转10次,接下来做双肩上提、放下的反复运动,每次耸肩尽量使肌肉有紧迫感,放松时也要尽量使肌肉松弛。

  两脚画圈:活动踝关节,不仅可以疏通相关经络,还可刺激关节周围的腧穴,起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活动手脚也能舒筋活血,降低中风危险。

  此外,老人每天早、中、晚各做3次空抓手,每次500下左右,也有好处。

  熬夜吸烟酗酒久坐易诱发脑卒中

  很多人认为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事,与年轻人无关,但是目前脑血管疾病已经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专家表示,造成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而年轻人经常会有熬夜、喝酒、吸烟、缺乏锻炼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这些就更容易引发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疾病年轻化 20多岁患动脉粥样硬化

  脑卒中原本只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高发,但现在的发病人群已经逐渐年轻化,甚至有20多岁就患上动脉粥样硬化的。过去影响健康的原因是因为营养不良,但现在这一现象已远远被高蛋白、高能量的过多摄入而取代,因为摄入过多加上缺乏运动,会导致糖尿病高血脂等问题的产生。

  熬夜、吸烟、酗酒、久坐是脑血管疾病四大诱因

  对于脑血管疾病有四大诱因:熬夜、吸烟、酗酒、久坐。有调查显示,烟龄30年的“老烟枪”,发病的危险因子增加1.5倍。专家表示,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使身体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出现脑梗等一系列症状。危险因素的控制是脑血管疾病的大问题,如果控制得当,脑血管疾病完全可以控制甚至不复发。

  保健操可防脑血管疾病

  预防脑血管疾病要控制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健康饮食、戒烟限酒、避免过劳之外,加强运动也是有效预防脑血管疾病的方式,只要持之以行每日规律练习,对预防脑血管疾病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头部按摩

  五指分开屈曲,以指腹从前额缓慢旋转按压至头顶,再继续按压至脑后部。双手轮流交替按压各五次。可有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改善大脑供血。

  二、颈部按摩

  五指并拢,双手对指置于颈后,轮流按擦颈后部左右两侧,以皮肤轻微发红发热为宜。可促进颈部血管平滑肌松弛,减少血脂沉积。

  三、转颈运动

  颈部放松,平和舒缓地前后左右转动颈部,动作宜慢,转动至最大幅度保持5秒再向反方向转动。可增加血管的抗压力和韧性,活血通络。

  四、肩部运动

  肩部放松,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双肩由后向前旋转10次,再由前向后旋转10次,之后双肩上提放松各10次。可使肩部肌肉放松,缓解颈肩部神经血管压力,促进大脑供血。

  远离脑卒中必防五大误区

  误区一:脑卒中是老年人“专利”

  范先生是一家企业的中层领导,平时工作十分繁忙,加上临近年底,应酬增多,近来总觉得疲劳乏力。一天晚上回家时,他突然觉得下肢乏力,连上楼梯也十分费劲,家人劝他去医院检查,可范先生却认为自己还年轻,好好睡一觉就会好转。

  第二天一早,范先生刚想起床,突然发现下肢完全无法活动。家人赶忙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说,范先生前一天晚上的症状就是脑梗死的表现,拖了一晚才来就诊,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近来随着天气转冷,突发性脑梗死、脑出血的急诊患者有所增多,其中不乏一些工作繁忙的中年人。这主要是因为天气转冷,人体血管受寒冷刺激而收缩,造成血压上升引起的。加上一些中年人平时工作压力大,忽视了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治疗,而这些疾病都是脑卒中的“导火线”。

  脑卒中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脑中风”,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两类。脑卒中不但发病率高、且致残率和死亡率也很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每15秒钟就有一个卒中新发病例,每21秒钟就有一人死于卒中。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正趋于年轻化,约有33%的脑梗死病人年龄在65岁以下。

  误区二:只有高血压患者才需防中风

  高血压是引发脑卒中的头号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史者发生脑卒中的几率比正常人高出1.3到2.4倍。无论是收缩压升高还是舒张压升高,都有可能诱发缺血性脑卒中,且高血压发病时间愈长,脑梗死的发病率愈高。

  除了人们熟知的高血压外,以下疾病都是诱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心脏疾病。包括冠心病、心房纤颤、心脏瓣膜病等在内的各种心脏疾病,都可能增加脑梗死的发病危险。大约有近半数的老年人心源性脑梗死都是由房颤所致。

  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的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原因。

  高血脂症和肥胖症。血浆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有密切关系。降血脂药物能明显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此外,短暂性脑缺血,炎症,以及育龄妇女长期口服避孕药物、流产或分娩后,由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波动较大,也有可能诱发脑卒中。

  除了上述疾病外,长期吸烟和酗酒也会使血液黏滞并降低脑血管的舒缩功能,从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病几率。

  误区三:迷信“特效药”,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众所周知,高血压病人在冬季易发生脑卒中,但如果血压降得过快、过低,也存在突发脑梗死的危险。这主要是因为慢性高血压患者的脑组织已经适应了偏高的血压水平,若血压过快地降低到所谓的正常水平,反而会引起脑缺血,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刘振国主任指出,有些患者一味追求降压“特效药”,把脑卒中的长期预防当作“突击行为”,为了突击预防脑卒中而盲目输液降压。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因为没有一种“灵丹妙药”能完全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误区四:加强晨练就能预防脑卒中

  适量的运动有利于降低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也可降低老年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几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老年人习惯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外出进行锻炼。刘振国主任告诉记者,近来,在晨练时突发半身不遂的病例屡见不鲜。这是因为,对于那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凌晨至上午正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过早起床出门锻炼,不但寒冷的天气容易引发脑梗死,而且剧烈的运动会使血液流向四肢肌肉,导致脑部供血减少,更易诱发脑梗死。

  因此,老年人在冬季的运动时间不宜过早,且一定要量力而行。特别是在冷空气突然来袭的时候,老年人最好等身体适应了寒冷天气,再选择阳光好、较暖和的中午时间出门锻炼。外出时头部一定要保暖,帽子、手套、围巾都不可少。

  误区五:忽视脑卒中早期症状

  脑卒中是急诊中的急诊。时间是大脑功能能否恢复的关键因素。为争取到有效的治疗时间,患者本人及家属一定不能忽视以下这些脑卒中的早期症状:

  第一,眼前发黑看不清东西。

  第二,一侧肢体出现麻木感。

  第三,不能讲话或讲话不流利。

  第四,一侧肢体无力或不能活动。

  第五,眩晕并伴有恶心呕吐。

  有些前兆症状通常只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多不超过24小时就可能得到缓解,因此很容易被忽视。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后,家属应该及时把患者送到就近的条件设施较好的大医院进行治疗。

  脑卒中治疗是否及时、合理,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程度。家属应向医生仔细描述患者发病的时间、状态以及重要的既往病史和家族史,这对疾病的初步诊断和抢救很重要。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