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检测与慢病管理学术大会在京召开

2013年12月16日08:40  新浪健康  微博

  “我国高血压患者超过2亿人,每年增加1000万人;糖尿病患者已达1.139亿,占全球的1/3,患病率仍在不断攀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超2.3亿,每年死亡人数近300万;全国每6分钟就有一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患者……”1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分子检测与慢病管理学术大会”上,这一组组冰冷的数字警醒着在座的每一个人。中国慢性疾病患者人数正面临井喷,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因病致贫,严重影响国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疾病特别是慢性病控制重点在于预防

  “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将疾病的预防,特别是慢性病的预防列为工作重点,并指出“立足预防,增进健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疾病防控整体形势不利的局面。”实现疾病的预防需要重点发展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识别技术,做到疾病的早期干预,才能大幅度降低疾病的患病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疾病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对基因与蛋白质等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使疾病的早期预测、预防和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分子检测技术在慢病管理中显示出了独有的优势和潜力。为贯彻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落实“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推动健康管理与促进产业发展,加强转化,促进系统整合,加速推进分子检测前沿新技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芯片分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学术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第一届分子检测与慢病管理学术大会”于2013年12月13-14日在北京成功召开。在本次大会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分子检测与慢性病风险管理作专题报告。会议着重提出了基于分子检测的零级预防概念,强调了零级预防在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前沿技术转化,分子检测让慢性病实现“零级预防”

  “零级预防”是指以个体为对象,以个性化的预防、预警服务为手段,以积极调整为动力,以提高人们健康能力和健康的生命质量为目标,通过调查生活方式与环境、遗传体质状况,揭示这两者与疾病相关的风险指数和利弊关系,并按照分析结果给予科学的健康指导,从而最终实现“主动发现、科学评估、积极调整、促进健康”的全过程。

  与会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杉院长、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武留信主任委员等专家就新医改形势下健康管理面临的挑战、健康管理在慢性疾病防控中的应用、分子检测与零级预防的关系等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中国工程院程京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国际医学中心曾强主任就与零级预防相关的分子检测技术,如表观遗传学检测、功能医学检测等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病因及癌变研究室林东昕主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院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顾东风副院长还分别就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分子遗传机理、易感性检测、预警及健康管理的主题作了精彩的讲演。

  医学科技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根本落脚点是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切实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将医学分子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能为患者提供真正的治疗手段,让实验室和临床两者间的实现双向知识转化是推动医学向预测、预防和个体化诊疗的关键。本次大会在分子检测技术研究与慢病管理之间搭建了畅通的桥梁,极大促进了学科的融合,加快了前沿技术的转化,对减轻疾病负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