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主任 林国华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张秋霞
喜爱艾灸的读者,对大椎穴肯定不陌生,它是手、足三阳与督脉七条阳经的交会穴,也是保健养生的要穴。中医养生讲究春夏养阳,对于经常感到手脚发凉、经常感冒的读者,不妨经常艾灸大椎穴,有益阳补虚的功效。此外大椎穴既有退热之功,外感发热时也可以用蒜泥敷,它是一个具体补虚、泻热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的穴位之一。
林国华教授介绍说,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中医认为,督脉是人体诸阳经脉的总汇,具有统摄全身阳气的作用。太阳主一身之表,其病见恶寒发热;少阳主半表半里,其病见寒热往来;阳明主里,其病见但热不寒。全身阳经的阳气都交会于督脉的大椎穴,因此,能宣通手足三阳经的阳气及督脉的阳气,使诸阳气聚于卫分抗邪外出,并开泄腠理,疏散郁热,清泻里热,使邪热得退,主治外感表证、疟疾、热病等。临床上,大椎穴还可以治疗痤疮、麦粒肿、扁桃腺肿大等热证。
大椎穴又名“百劳”,能主治:“五劳七伤,诸虚百损,骨蒸盗汗……百节痠痛,吐血失力”(《循经考穴编》)。林国华介绍,阳气有温煦和保卫的作用,使身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正常生理活动,同时又能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因此能振奋阳气,益阳补虚,助阳气循经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使虚损虚劳的机体能得到温煦濡养。有实验研究表明,艾灸实体瘤动物模型小鼠的大椎穴,能延长该小鼠的存活时间,并使肿瘤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整体防卫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不宜食用辛辣油腻之品,禁烟酒。
2、避风寒,注意保暖。但不可穿过多的衣服或盖厚重的棉被,因为这样会使得身体散热不易,加重发烧的不适与严重度。
3、多饮用开水、果汁、运动饮料或不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
4、艾灸后会出现口干、小便增多等现象,属正常反应。若口干舌燥现象明显,则要减少艾灸的次数,或灸后喝少许的淡淡盐水。
5、蒜泥敷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会出现水泡,此为该治疗的正常反应,小水泡可以待其自行吸收,水泡大者可使用无菌的注射器针头将其刺破,将水泡中的液体吸出,在局部涂上少量龙胆紫溶液即可。
取穴方法:
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经项部最突起的棘体)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操作方法:
蒜泥敷:患者取卧位或者坐位,将新鲜大蒜捣烂成蒜泥,在大椎穴上涂少许跌打万花油,将蒜泥均匀敷于穴位上,蒜泥面积以直径1-1.5cm为宜,每次大约20分钟,局部潮红微热为度,每日1~2次(多用于退热,尤其适合小儿发热)。
悬灸法:取穴时仰卧位或坐位。患者低头正坐。艾条点燃后放于穴位上方,距离皮肤约2~3厘米左右进行熏灸,使局部有舒适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多用于补虚)。
按摩法:患者取坐位,使用一手食指指尖垂直按压在大椎穴上,逐渐用力深按,按而留之,每次按压30秒。然后沿穴位作旋转式按揉,力度由轻渐重,方向先顺时针,后逆时针,各30圈,防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多用于补虚)。
鏂版氮璀︾ず锛氫换浣曟敹璐归娴嬪僵绁ㄤ細鍛樼瓑骞垮憡鐨嗕负璇堥獥锛岃鍕夸笂褰擄紒鐐瑰嚮杩涘叆璇︽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