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北京一位年仅24岁的广告人猝死在工作岗位上,去世前,他已连续加班一个月,每天晚上11点以后下班;6月17日,毕业后刚上班8个月的安徽小伙李哲高温下加班12小时后死亡,生前多次预言自己会“累死”;7月15日,年仅36岁的前御泥坊董事长因劳累过度,导致急性脑血栓,在重度昏迷3天后身亡。
近年来,因为过劳导致的突然死亡事件不断给国人敲响警钟。《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称,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这意味着,每天约有1600人死于因劳累引发的疾病。
“过劳死”的说法最早来自日本,上世纪60年代,日本工业迅速发展,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发生大量猝死案例。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曾给出过劳的十大危险信号:1.“将军肚”早现;2.脱发、斑秃、早秃;3.频频去洗手间;4.性能力下降;5.记忆力减退;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8.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10.经常头疼、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有上述两项或以下者,为“黄灯”警告期,暂不必担心。具有上述3~5项者,为一次“红灯”预报期,说明已经具备“过劳死”的征兆。6项以上者,为两次“红灯”危险期,可定为“疲劳综合征”——已进入“过劳死”的预备军。
2012年,世界知名办公方案提供商雷格斯发布的调查显示,中国内地上班族在过去一年内所承受的压力位列全球第一。2013年6月,在“健康中国2020”第四届中国健康管理论坛上,由清华大学与爱康国宾健康体检管理集团联合发布的《2013中国企业员工健康绿皮书》也显示,员工面临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血压增高等问题,如不及时防治,将成为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直接诱因,如连续加班导致过度疲劳,就有“过劳死”的可能。
对此,爱康国宾集团董事长兼CEO张黎刚指出,一个人如果没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工作压力并不会导致“过劳死”;在有基础疾病的前提下,工作压力、过度劳累、紧张应激就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为防止悲剧上演,企业管理者应加强对员工的健康管理,除提供完善的医疗保险外,还应每年组织员工定期体检,建议在常规体检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心血管类疾病的专项检测,如血脂四项、运动心电图、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动脉硬化检测、脑卒中检测等,以便提早发现疾病苗头。
此外,健康管理论坛的与会专家还介绍了国际企业关爱员工健康的创新做法,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宝贵参考,包括:实行弹性工作制,或给连续加班的员工放个假,让他们有适度的休息时间;开办健康食堂,以保证员工规律饮食、均衡营养等。还可以学学日本企业的经验,在办公区辟出一个减压室,提供架子鼓、沙袋、减压玩具等让员工发泄不良情绪;或者参照欧美企业的做法,允许员工带上孩子和宠物上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