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寨卡病毒暴发新机制

2018年01月31日 09:57 新华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华社伦敦1月29日电(记者张家伟)华人学者领衔的一个研究团队29日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寨卡病毒暴发流行的一种新机制,由于病毒位点突变,导致病毒抑制动物宿主天然免疫防御的能力增强,因此也使病毒感染人体的能力以及致病性得以增强。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分部加尔维斯顿校区史佩勇教授领衔的团队对寨卡病毒的大规模暴发流行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寨卡病毒在进化过程中分为两种株型,即非洲株和亚洲株。2015年以来巴西等美洲国家出现的寨卡疫情主要由亚洲株病毒主导。史佩勇接受新华社记者邮件采访时说,他们通过比较寨卡病毒的亚洲株和非洲株,发现亚洲株寨卡病毒NS1蛋白上的一个位点突变有效抑制了宿主的一种干扰素产生,使病毒成功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增强病毒在人体中的复制和感染能力。这为解释近年来寨卡病毒大规模暴发流行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报告第一作者、得克萨斯大学医学分部加尔维斯顿校区夏鸿杰博士说,寨卡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尤其是近年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进化,使病毒感染能力增强,引起大范围流行和暴发。

  2015年以来,寨卡病毒在巴西等美洲国家持续传播。人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绝大多数寨卡病毒感染者症状温和,但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破坏胎儿大脑,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等缺陷。

标签: 寨卡病毒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
健康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