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周弘: 医养结合可参考“长期照顾”模式和抱团养老模式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王姝
政府工作报告在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方面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在医养结合的探索中,应该“医”到什么程度?社区居民如何享受到“医养结合”的实惠?3月6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弘。
春节前,周弘去一个三甲医院看腰腿痛,拥挤的环境、多次长时间等待使得她患上了感冒。由于对大医院的失望,她去了社区医院,治疗过程中又患发作性高血压,熬过了春节她只好住进了另一个三甲医院。经过这次治疗,她对医疗资源的不匹配有了切身感受:“对于我来说,看个小病这么难,还有可能把小病看成大病,更何况身体状况不佳的老人。”
周弘表示,从我国目前人口结构来看,马上面临大量医养结合的需求。有些病应该在社区看,但现实中有些社区医院有待规范,人们不得不去大医院看小病。她认为,要解决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医养结合的“青岛模式”值得借鉴。
“普遍的医疗系统是不区分病人的,同样在ICU,有的是短期病号,有的患的是难以治愈的病,都放在里面,极大浪费了医疗资源。‘青岛模式’把这部分人分出来,在专门的养老机构里接受长期照顾。这些人需要的不是手术或者急诊大夫,而是像护士这种能打针输液的基本医护人员。”周弘介绍,“医养结合”模式应有一个通道,平时老人一边养老一边接受照顾,如出现急症可通过通道直接去医院接受治疗,在这样的体制下,费用降低了,家庭安心了。
推广这种“长期照顾”,费用谁来承担仍是绕不开的话题。周弘介绍,青岛从医保中拨出资金成立“长期护理险”,保障卧床护理和失智照料等失能老人。
“所以推动养老改革,需要各方政策的配套。”周弘认为,抱团养老也是一种好方法。她告诉记者,有个医务人员,请了老无所依的亲戚住在她家,老人们相互扶持,有一个保姆给大家做饭。“这样的养老模式应当有配套的鼓励,但是国家的政策却与其不匹配。例如在阶梯电价政策下,人多了,电费单价就提高,这样就打击了‘抱团养老’的积极性。”周弘建议,无论医疗、社会、住房政策,都应更加融会贯通,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便利。
“很多实际情况不能只看数据。比如我国老年人口虽然多,但很多到了六七十岁还很有活力,可以跟团旅游,也可以照顾其他老人,所以养老一定要主要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再比如,一些医疗机构请不生病的老人住院,拿他们的医疗保险骗取国家的医保。所以,政策要有针对性、务实性。”周弘说,政策的制定需要精细化,在落实上严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