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无心之举伤害了孩子

2013年08月20日10:11  健康报  

  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其心理和人格正处在发育和定型阶段,家长如果把握不好,用不良的方式教养孩子,很可能会使孩子成人后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特别是在刚入学的阶段,孩子们的心理是脆弱的,是需要呵护的。然而,一些家长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因为一些无心之举,“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为此,有必要提醒家长做到几不要:

  不要抑制孩子的兴奋  入学头几天,孩子们的内心都是兴奋的,即使是不爱说话、不善表达的孩子也不例外,他们可能会说个不停,问这问那。家长这时千万不要打击他们的热情,抑制他们的兴奋,一定要配合他们“演戏”,等他们慢慢平静,否则会让他们对学习丧失兴趣。

  不要用老师吓唬孩子  过了新鲜劲儿,有些孩子可能出现不愿意到学校的想法,或者磨磨蹭蹭“争取”迟到,或者在门口哭闹不进教室,或者装病等。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家长会说些“让老师好好管管你”、“等着挨批评吧”之类的话,这多数会起反作用,让孩子因惧怕老师更不愿意上学。家长应该耐心告诉孩子“每个人都需要去上学”,让他明白到学校学习是不容商量的。

  不要给孩子负面的东西  家长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学校或老师的不好,因为这无异于给学校和老师贴了张标签,可能会使孩子对学校和老师有先入为主的成见,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家长之间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那样会给孩子造成明显的心理压力,出现对新的校园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差等心理问题。刚上学的孩子心理是比较敏感的,所以这段时间家长不要谈论学习成绩、班级排名等问题,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不要长时间离开孩子  刚走进校门的孩子非常需要心理支持,所以每天放学后父母都要陪伴着他,听他讲讲校园里的事情,与他做些亲子游戏,进行一些语言沟通。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长时间离开孩子,有可能会使孩子产生分离性焦虑,出现情感断层,进而影响人格的发育和心理健康。

  不要限制孩子的交往  放学了,孩子回到家可能说些班里不好的事情,比如谁谁打我了,谁谁拿别人铅笔了等,有些家长就趁热打铁地“指导”孩子,别与他们交朋友。可是我们都知道,那么小的孩子都会犯些小错误,如果家长都不让自己的孩子与他们玩,结果只能是自己的孩子“独立寒秋”,内心孤独无依。

  不要拿上学太当回事儿  孩子上学了,有些家长太当回事儿:心情焦虑,整天坐卧不安,对孩子嘘寒问暖;心里放不下刚走进校门的孩子,长时间逗留在学校门口,甚至从上学一直等到放学;放学了,赶紧让孩子歇着,有的还让孩子先睡会儿觉再吃饭写作业。这只能害了孩子,因为一旦把这种焦虑状态传染给孩子,孩子就会莫名地紧张,影响学习效果。有些家长因心疼孩子替孩子做这做那,看着书包挺沉就替他背书包,有时还亲自操刀替他写作业。殊不知这些都是很不好的做法,会促使他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孩子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不要乱给孩子“扣帽子”  刚上学,一些孩子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有的是从小就有的,有的是到学校后沾染的,听到老师的反映后,家长千万要细致观察、具体对待,不能一上来就给孩子“扣帽子”,什么多动症、自闭症、缺乏自信等等,这些“帽子”会使孩子形成思维定势,真的使那些不良东西附着到自己身上。家长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多表扬,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