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氧化氮的生理作用
目前医学已经证明,一氧化氮对心脑血管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血管舒张、阻止血小板凝聚等方面。血管内皮细胞受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或缓激肽等的刺激,导致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开放,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升高,通过钙调蛋白(CaM)激活一氧化氮合酶,由精氨酸产生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穿过内皮细胞膜扩散到周围的平滑肌细胞中,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产生环磷酸鸟苷,从而导致平滑肌松弛。
调节血管张力
一氧化氮可以减少动脉对非肾上腺素刺激的反应,引起血管扩张,还可以通过调节内皮血管收缩和生长因子的表达而调节血管张力。缺氧可诱导具有强效内皮血管收缩作用的致损伤因子和细胞分裂剂的表达和分泌。细胞分裂剂在动脉粥样硬化(AS)时可抑制外源性一氧化氮的生成。
调节心肌收缩性
许多在体及离体实验表明一氧化氮对心肌收缩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科学家研究发现,给豚鼠腹腔注射内毒素,4小时后取出心脏,测定单个细胞的收缩性,发现心肌细胞的收缩性下降。这种作用可被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所逆转,提示脂多糖激活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一氧化氮,从而抑制心肌收缩。另外,科学家给正常的豚鼠离体心室肌细胞直接应用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也出现了心肌细胞收缩功能减退的现象,直接证明了一氧化氮对心肌收缩功能的抑制作用。
调节内皮的抗血栓作用
近年来一些研究认为,一氧化氮是一种有效的血小板抑制剂。内皮损伤促进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一氧化氮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该项反应。内皮表面的抗血栓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协同作用。有报道称,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对血小板有协同的抗聚集作用,可减少或抑制局部血管痉挛以及血栓形成。
调节嗜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血管的渗透性
体内的一氧化氮可以抑制多种血液成分聚集黏附于血管内皮。NOS抑制剂可以促进嗜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和迁移,导致微血管的渗透性迅速增强,血管白蛋白的泄漏增加,从而表现为急性炎症。
一氧化氮对嗜中性粒细胞的抗黏附作用与一氧化氮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相互作用有关。一氧化氮的生成若受到阻碍,超氧阴离子(O2—)就会活化柱细胞,引起去颗粒作用,以致嗜中性粒细胞黏附于内皮或渗出,从而诱导急性炎症。嗜中性粒细胞黏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因素。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一氧化氮通过干扰白细胞黏附分子的活性或抑制其表达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调节细胞的增生作用
一氧化氮可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抑制细胞的增生:(1)通过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上的活性部位与酪酰基的相互作用,使酶失活而抑制核酸的合成;(2)通过与细胞色素血红素辅基的相互作用而影响电子的转移;(3)通过非环磷鸟苷依赖途径,激活胞浆内的核糖基转移酶催化核糖基(ADP)转移到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而损害糖酵解;(4)减少嗜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5)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分泌和聚集;(6)增加细胞内环磷鸟苷的含量,激活环磷鸟苷的依赖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