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透视血荒:献血有那么可怕吗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8日14:51  科学新生活

  献血有那么可怕吗?

 
血液在人体内的再生周期是多久?
 
一次献血400 ml对健康影响有多大?
 
献成分血和献全血哪个对身体影响更大?
 
献血后多长时间可恢复?献血周期多长最合理?
 
关于献血,我们有太多的恐惧和疑问。那么,听听专家怎么说——
 
特邀专家 刘长利

医学博士,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业务科主任,从事输血医学科研和采供血业务管理工作10年,先后献血10次,累计献血3800毫升。

  红细胞寿命120天,白细胞和血小板7-14天 血,不献也就浪费了  

你知道吗?血液真的是可以再生的。要了解它是如何再生的,首先得知道血液的组成。血液由45%血细胞和55%血浆组成。
 
血细胞里是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些堪称血液中的精华。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运送氧气和 二氧化碳,人体的组织器官,缺氧超过几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而细胞所需要的氧几乎都是由红细胞运送的,大量失血之所以会要人命,主要就是因为红细胞 不够用。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十几种凝血因子共同参与凝血的工作,如果血小板减少的话,人就可能出血不止。白细胞主要参与免疫反应,说白了就是抵抗外来入侵者 以及清除内部叛乱者——肿瘤细胞。但是这个免疫反应绝对不是白细胞一个人在战斗,还需血浆中的各种免疫成分协作。
 
血浆中90%是水,但其成分异常复杂,包括很多负担不同功能的蛋白质、电解质以及其它各种成分,有些成分帮助血小板参与凝血,有些帮助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有些能输送各种养分和排泄废物,还有些调节pH值,维持电解质平衡的物质。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是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血细胞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其中红细胞、有粒白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有科学研究显示,血液中的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是7-14天。
 
“这一周期其实在告诉我们,如果不用,这些血细胞也会自己衰老代谢掉的。”刘长利解释说, “造血干细胞有两个特性,第一个特性是自我复制更新,是没有穷尽的;第二个特点是可以分化,发育成红细胞、白细胞、聚核、血小板……这一造血过程是动态 的,是循环往复的。所以献血对正常基体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你不献血,它们也会自然衰老代谢掉的。”

  10%自我调节、20%血压下降、30%危及生命  400ml,两周内就复原

献血有害健康吗?这是很多人的疑问。
 
那么,当我们伸出胳膊献血时,体内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在失血的时候,人体首先会调动肝脏中的储备资源顶上。打个比方,就好像一支有4000个人 的部队去守阵地,其中2000个人都是后勤预备役部队,敌人太凶猛了,前线一下子牺牲了2000人,那2000预备役就要顶上去坚守阵地了。如果这些储备 资源都调上了,血还止不住,那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靠心脏加班加点运转。体内循环的总血量虽然少了,但是心脏加把劲儿,可以让血液在单位时间里多转几圈。这 时,如果这支2000个人的队伍又牺牲了1000个,司令员说:同志们咬牙顶住,咱们剩下的1000人一个当俩使!这样还能勉强守住阵地。但是如果血还止 不住,好比又牺牲了800个人,只剩200人,那就没办法了。就算司令员再怎么鼓舞士气,也难免失守。
 
那么,失血会对人体造成多大的影响呢?刘长利告诉记者,这还要看失血量的多少。人体内的血 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 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 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我们去献血也是同样的道理。目前中国的无偿献血,一次只抽200-400ml血,不及人体血量的1/10,损失这点血量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是很微小的,只需要动用一点储备就可自行恢复了。

 
“来自国外医学理论数据显示,人体捐献的400ml血液在两周内即可复原。”刘长利说。
 

  血可以回流、72小时能恢复、献血间隔28天 成分血,比全血更健康

 
近两年,献成分血渐渐走入了大家的视野。与捐献全血不同的是,成分血是在捐献者献血的同 时,让血液经过严格消毒的、一次性使用的密闭管道,通过血液分离机分离采集出所需要的某一种成分,然后再将其它成分回输给捐献者。献血成分所用的时间要长 于献全血,通常每献一个单位血小板需要40—60分钟。
 
很多人不太理解,能用便宜的全血为何非得将血液分离后变成成分血?对此,刘长利解释说,当前医院的临床用血绝大部分都采用成分血,制成浓缩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分情况单一使用。
 
实际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患者需要的也是成分血。例如贫血患者由于缺乏血红蛋白造成血液携氧能力下降,造成组织缺氧,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对于此类患者,单纯使用浓缩红细胞就可达到目的。
 
在北京,每年都会有众多患有出血性疾病及各种血液病的患者在垂危中等待着血小板的救治。对他们来说,直接输用血小板的作用要比输用全血发挥的作用成倍增加。相反,如输注全血,不仅会造成浪费,有时还会给病人造成副作用,甚至增加病人的心脏负担。
 
国外的医疗机构,早在几年前几乎就开始摒弃全血了,血库中甚至没有全血的储备。因为,那些使用成分血无法挽救的患者,使用全血也难以救活。
 
有很多人担心,献成分血意味着采集出来的血被加工后还要回流到身体里面,这样不安全。对此,刘长利特别解释说,整个捐献过程中所使用的管路均为密闭无菌且一次性的,无须担心病毒等微生物感染。
 

  那么,献成分血与献全血,哪个对捐献者的伤害更小呢?对此,刘长利也做了解释: 国内捐献成分血一般是指单采血小板,健康人体内血小板数量充裕,捐出的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在48至72小时内就可以恢复到捐献前的水平,比捐献全血的恢复时 间更短。因此,我国规定献血者可以每间隔28天捐献一次单采血小板。

  1道初筛、2道复检、3道核酸 传染病,1/63000也不放过

除了对“失血”本身的恐惧,人们对献血的另一项疑虑在于:血液中心的采血和用血过程是否安全?那些传说中的艾滋病、乙肝等血液传播疾病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刘长利说,规范的流程中,献血时用到的所有器具都是经过严格消毒的一次性耗材,所有采血时 用到的一次性器材用过后都必须毁弃。况且献血过程中血液是由体内流向体外,体外的病原体要逆流而上入侵人体是很困难的。可以说,因献血而感染疾病的可能 性,大致和抽血化验导致的感染可能性一样低。
 
刘长利告诉记者,每一袋采到的血送到血液中心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至少包括3次乙肝表面抗原、2次丙肝抗体、2次艾滋病病毒抗体、2次梅毒抗体、3次转氨酶、6次血型和1次血红蛋白等19项基本检测。所有不符合标准的血都会被毁弃。
 
具体来说,这19项检测,大致分为4道程序:
 
第一道,是在献血前。工作人员抽指血初筛时,要检测的项目主要有血型定型、血比重筛选、转氨酶测定及乙肝表面抗原筛查。
 
第二道,是在献血后。检测员要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两遍血清生化检测。
 
第三道,进行核酸检测。由于HBV、HCV、HIV等病毒存在的“窗口期”较长,血清检测 有时不能百分之百地检出处于“窗口期”的血液。据报道,采用血清学试验方法,美国输血传播HBV、HCV、HIV病毒感染的残余风险分别为 1/63000、1/103000、1/493000。北京血液中心早在几年前就已开始病毒的核酸检测,该技术可大大缩短HIV、HCV的检测窗口期,由 之前的22、70天分别缩短到11、13天,大大提高了血液的安全性。
 
以前我们听到过一些病人因输血感染丙肝的报道,对此,刘长利解释说,这些病人很多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接受输血的病人,当时并没有检测丙肝病毒感染的技术,而到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在血液样本中检测丙肝以后,就基本没有因为输血感染丙肝的病人了。
 
知识链接
 
献血的奖励制度
 
《北京市献血管理办法》规定,献血者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临床用血时,按照下列规定享受免费用血优惠:
 
(一)献血者自献血之日起十年内免费使用献血量五倍的血液,十年后免费使用献血量两倍的血液;
 
(二)累计献血超过一千毫升的献血者终身无限量免费用血;
 
(三)献血者的配偶、直系亲属自献血者献血之日起十年内可以免费使用献血量等量的血液。
 
献血者捐献机采血小板的,本人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享受用血优惠时,献血量按照一个机采单位折合全血四百毫升计算。
 
献血周期多长最合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规定,献血年龄为18-55周岁,两次全血捐献的献血间隔为6个月以上,每次献血量为200-400毫升。采集机采血小板间隔期不少于28天。
 
在国外,献血周期惯例是男士间隔3个月,女士间隔4个月,采集机采血小板间隔期是2周。相比而言,我国大陆地区在献血周期的规定上还是比较保守的。
 本刊记者 赵丽娜

 

更多关于 献血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