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住太多老病号 不需急救影响病床周转

2013年01月09日07:43  人民网  

  新的危重急病人进不来,病情好转相对稳定的老病人转不出,明明最强调床位高速流转,事实却是压床严重。本报调查发现,病房转不起来已成为全国多数三甲医院急诊科“通病”。

  急诊科半数病人无需急救。2012年12月29日,记者来到上海瑞金医院急诊楼。该楼共5层,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早上7点半,二楼电梯厅里,倚墙摆放着5张病床。一个老人躺在床上费劲咳嗽着,带动相邻两张床似乎也在剧烈抖动。二楼临时观察室的68张额定病床全满,楼道加床14张。这些患者中最长的已住了近2年,住了三四个月的大有人在。50多岁的血友病患者孙先生就是这里的“老病号”。他说:“我得了血友病,动不动就全身出血。我去二级医院打听过,没我要的药,就长期住这了。”

  记者粗略一数,在这里,六七十岁的老人占到2/3。该院急诊科主任、上海急诊医学会主任委员陆一鸣表示,目前长期滞留急诊科的患者中,超过半数已不需要“急救”,甚至连日常护理都不用上,只需要静养。真正影响急诊病床周转的,就是大量无法转入专科病房的老病号,主要是老年病人、晚期肿瘤病人和慢性病终末期病人。

  2012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多位患者告诉记者,从走廊的加床到急诊观察室需要等候一天一夜左右的时间。一位在急诊观察室住了一个星期的患者表示,每天都有很多患者等床位,但一天能转出去两三张床就不错了。值班医生表示,转病房只能我们跟专科联系试试,有时可能患者已病好能出院了,专科病房还是没空床。

  2013年1月2日晚6点,在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老楼急诊留观区,临时加的行军床围绕半圆形的护士台,摆了整整一圈;楼道里,顺着墙边,加床从留观区入口,一直摆到最里面,就连窄窄的厕所门口过道,都已经被占用。有些地方的过道只能侧身而过。一名把床加在男厕所门口过道的患者家属告诉记者,他们已在楼道里住了两天,可还是看不到一点移到里面的希望。

  四原因导致急诊病床转不起来。实际上,卫生部2009年出台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就规定,“急诊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但在三甲大医院,这几乎不可能。专家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百姓就认“三甲牌”。上海医疗急救中心科教部副部长李明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若患者病情危重,急救人员会直接决定送往何处。但遇上患者病情稳定时,多数家属都指定大医院,即便到那排队仍坚持要去,我们也很无奈。

  第二,部分二级医院水平确实需提高。如果三甲医院能与二级康复医院、社区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急诊齿轮”也能顺利运转。但陆一鸣无奈地表示,个别二级医院的药品配备不合理,不少药都没有,很多患者转过去后,无法接受有效的后续治疗,影响转院意愿。

  此外,相对便宜的急诊费用和不合理的医保考核也是重要原因。上海医保对医院采取总额控制,大医院一年医保总额金额固定,一旦超标就需医院、科室自负,导致专科病房“挑肥拣瘦”,拒收病人。

  陆一鸣认为,想要扭转急诊不急的尴尬,必须从制度上下工夫,完善医疗模式。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模式,重症、复杂病人在大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及时转至二级医院。二级医院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常用药、急救药要配齐。其次,医保制度要调整,要重新核定危重病人的急救费用,同时提高急诊大夫的待遇。再次,政府应成立专门机构,授权其处理被遗弃病人的收治、转院等事宜。病人情况稳定后,急救医院也可以遵循一套标准,将其转到特定机构,度过恢复、疗养期。患者家属也要真正关爱父母,用孝心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徐李燕)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