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社区医院报销为大医院两倍 医改四年仍冷清

2013年01月15日09:24  金羊网-新快报  

  为大医院分诊效果还不明显,“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目标还未达到。是买不到合适的药还是医生看不好病……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杨

  本期代表: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医三院主任医师陈安薇

  走访地点: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多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新医改启动至今已近四年,广州的社区医院目前已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实现了收支两条线,基本形成了15分钟医疗服务圈。这一系列惠民、便民的转变,市民感觉到了吗?

  2013年省市两会召开在即,广州市人大代表陈安薇近日与新快报记者实地走访了荔湾区同一区域内一大一小两家医院。她发现,社区医院门诊量虽逐年少量上升,但为大医院分诊的效果还不明显,其中政策引导的不足、人才培养思路的缺陷,使得“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目标还远未达到。

  【现场】  

  ■即使是在周内,广医三院的窗口前仍然会排着挂号的长队。

  1月10日,周四,上午9:30,按照惯例,这个时间并不是广州各大医院就诊高峰。

  在广医三院门诊大楼挂号处,18个挂号窗口前均排了十来人。“今天这样都算好了,周一、周五更多人。”陈安薇曾担任该院的副院长,看到此情景已习以为常。据她回忆,自2009年医改以来,医院的门诊量确实有所下降,如内科门诊就从每天接近千人,现已略降为数百人。

  社区:挂号收费处仅5人

  “走,去社区看看。”离开广医三院,陈安薇带着记者穿过对面马路,在小巷间穿行,不足15分钟就到达了位于恩宁路的多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进门便是挂号收费处。两个窗口前共有5人在等候。一楼中医科、西医科诊室外也分别有一两位老人在等着看病。“嗯,是有点人气了。”陈安薇一路走上三楼,正巧看到不少家长带着小孩来接种疫苗,场面十分热闹。“来社区看病的人是比以前多了。”当陈安薇问及社区医院门诊量时,该中心主任梁卫萍当即打印出两份表格给陈安薇看,上面显示2011年该中心的门诊量是59218人次,2012年则上升为70580人次。

  据此计算,该中心的门诊量在两年间相当于增加了30人/天,但即使如此,每日总额都不足200人,即还不到广医三院一个内科日门诊量的1/3。

  【追因】

  报销高也不买账

  医改近四年来,政府加大力度扶持社区医院。以普通职工可定点一家大医院一家社区医院为例,去社区医院看病报销比例在60%-80%,最高的可达85%,而大医院报销比例在30%-50%之间。尽管如此,为何老百姓对社区医院依然不买账呢?

  ●社区医院药品还不足应付常见病?

  在广医三院挂号处不远,陈安薇碰到了60多岁的刘姨,对方称是广医三院的常客。

  听闻刘姨主要来开降压药,陈安薇问道:“为什么不到社区开?”

  “我有高血压,心脏又有问题,还有骨质疏松、风湿病,很复杂的。社区医院哪有那么多药。”刘姨说。

  记者看了一下刘姨的处方单,总共开了4种药,共103.4元,其中有进口药“氨氯地平片”。

  【解析】

  社区医院的基本药物足够了

  这些药难道社区没有吗?据梁卫萍介绍,荔湾区成立了区级药事委员会,对基药的使用进行指导和管理。按照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需求,荔湾从全市可用的780种基药中挑选了500多种。而多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常进购的量300多种。

  “300多种药,治疗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够用了。”梁卫萍以刘姨开的降压药“氨氯地平片”为例,表示该社区医院使用的基药里也有相同功效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不过是国产的。

  “300多种对于社区而言确实是够了。”陈安薇接话说,目前社区的基本药物不是种类不够,而是与大医院的药品衔接不好。

  “例如贫血的人吃的补铁剂,大医院一般开‘力蜚能’,但到了社区就只有‘硫酸亚铁’,一些人吃了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呕吐。”陈安薇认为,这也是社区医院难以吸引患者到来的原因之一。

  不过她透露,今年广州市将下发新一批基本药物目录,一些进口药也会纳入,而且要求大医院使用的基药比例加大,届时两者的衔接可能会改善。

  ●公费医疗去大医院能开更多药?

  除了药品不足,刘姨还提及一个问题,她属于公费医疗,去医院看病,每个处方都有限额。这个限额在各级医院金额不同,但社区最少,三甲医院最高。“去社区医院的话,开的药还不够吃两天,来回还要车费,不划算。”

  陈安薇听了点头道:“公费医疗在社区完全没有优势,所以公费医疗的人都去大医院看。”她希望公费医疗尽快与医保整合。

  不过除了公费医疗,此前广州社区医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时,医保市民也曾向新快报记者投诉称:医保机构宣传的是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每人每月最高可报销300元;而实际去到社区看病,医生开药金额一般不会超过30元。

  【解析】

  医保实付社区每人400元/年

  这种投诉,梁卫萍也接到不少,“刚开始几乎每天都要跟患者解释”。

  据她介绍,医保机构虽然对外宣称是每人每月最高可报销300元,但实际给到社区医院的是按定点人数计算,每人全年400元。“如果说这个医疗机构定点的人群结构比较合理,既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那上上下下平摊下来,这个数(400元)应该就可以。但是我们这边老城区,来办定点的基本上都是老人。”梁卫萍给出的该中心2012年定点统计数据显示,退休人员及老年人定点分别占了60%和24%。

  为此,该中心不得不跟医生强调,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平均每张处方控制在50元左右。

  ●社区医院医生看不好病?

  在广医三院排队挂号看中医的黄女士表示,此前曾去社区医院看过,但看不好。

  记者发现,不少市民心中已形成“社区医生水平有限,看不好病”这种观念。

  据悉,目前社区医院的全科医师都需经过专业学习,并到大医院至少轮科培训一年,为何老百姓不觉得水平提升?

  【解析】

  全科医师培训要调整思路

  “其实全科医师的培训已开展10年了,但这支队伍还是很薄弱。原因之一是留不住人;第二就是培训思路有问题。”陈安薇从2009年开始就在医院内社区工作办公室工作,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帮扶,其中培训社区全科医师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安薇表示,如果培训全科医师,仅仅像流水席一样轮科培训,而不注重联系社区的实际是不行的。因此,她每个月都召集前来医院培训的社区医生,让他们谈心得,讲问题。

  “有个医生在心血管科轮科,他跟我说想学插管。我说这不是你需要学的,你需要学的是插心脏导管的适应症是什么,什么时候需要插管,插管后回去需要注意什么。”陈安薇说,只有调整这种思路,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医生。

  【社区医生建议】

  完善医保政策,进一步引导居民到社区首诊。拉开大小医院医保报销比例的差距,加大双向转诊的力度。例如首诊在社区,由社区推荐去大医院的,报销水平可达80%;若是第一次自行去大医院的,报销比例低于30%,甚至不予以报销。——陈安薇建议“首诊在社区”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