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污染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2013年06月13日10:07  家庭医生在线  

  近日,抽检数据“镉米再现”消息不胫而走,公众哗然。土生万物,清除“镉米”背后的土壤污染,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会诊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绘制土壤重金属“人类污染图”。土壤污染,或千百年难除;进入人体,能代代相传。为土壤重金属污染“透视”,是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任务。

  媒体近日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正建立涵盖81个化学指标(含78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基准网:以1∶20万图幅为基准网格单元,每一个网格都布设采样点位,每个点位都采集一个深层土壤样品和一个表层土壤样品。深层样品来自1米以下,基本代表未受人类污染的自然界地球化学背景;表层样品来自地表25厘米以浅,是自然地质背景与人类活动污染的叠加。用表层含量减去深层含量,即得出重金属元素“人类污染图”。

  权威数据: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粮食有1200万吨

  “镉大米”事件让公众担忧,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遭污染农田?美国佛蒙特法学院中美环境法合作项目副主任林燕梅说,目前公开信息中较权威的是中国政府2006年启动全国土壤污染普查时的介绍,当时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

  管中窥豹,仅以镉大米这样的重金属污染为例,国土部门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专家认为,中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已进入一个集中多发期。

  长江中下游某些区域普遍存在镉汞铅砷等异常

  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重要成果及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专项,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项目也已发现局部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如长江中下游某些区域普遍存在镉、汞、铅、砷等异常。城市及其周边普遍存在汞铅异常,部分城市明显存在放射性异常。湖泊有害元素富集,土壤酸化严重。研究证实,镉、汞等重金属元素与人类污染存在密切关系。重金属元素在土壤表层明显富集并与人口密集区、工矿业区存在密切相关性。与1994~1995年采样相比,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面积显著扩大并向东部人口密集区扩散。

  土壤污染最难治,自净完全复原周期长达千年

  据介绍,从1994年开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等机构就对全国土壤51个化学元素进行监测,1999年开始对中国东部农田区54个化学元素进行填图,2008年又开始建立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对含78种元素的土壤81个化学指标进行探测。数据显示,重金属等污染物指标在大的流域及局部工矿业和农业区上升较快。

  地质学家指出,研究表明,我国土壤正出现越来越多本来没有或微不足道的危险元素。土壤一旦被污染,通过自净能力完全复原周期长达千年。为人类健康,必须持续加大对污染行为监管和惩治力度。对已被污染土地,要把污染源搞清楚并加以切断。土壤污染物不仅有重金属,还有大量有机污染物。国土、地质、环境、水利等部门要通力合作为大地“排毒”。综合新华社

  延伸阅读

  日本镉米污染造成的“痛痛病”,治理耗时33年

  土壤污染问题往往是多年甚至数十年累积而成,因此相比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土壤污染可能是最难治理的。例如,日本痛痛病(因镉米污染造成的疾病)发生地神通川流域,土壤治理耗时33年,花费407亿日元,直到2012年3月才告完成。1970年,受痛痛病事件的影响,日本在《公害对策基本法》(现《环境基本法》)中增加了有关土壤污染的内容,并在当年12月25日公布了《农用地污染防治法》,1971年6月5日开始实施。

  美国“拉夫运河事件”催生相关环境赔偿法律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环境科学系教授迈克尔·霍夫曼介绍说,提到土壤污染,美国人会想起“拉夫运河事件”。20世纪40年代拉夫运河干涸后被一家化学公司购买,当做垃圾仓库倾倒工业废弃物。后来,该公司将充满有毒废弃物的河道填埋覆盖后转赠当地教育机构。政府在这片土地上盖起了大量住宅和一所学校,随后的多年间,这里的居民不断患上各种怪病。

  霍夫曼说,“拉夫运河事件”令全美震惊。更让美国人心惊的是,当时全美境内有成千上万个类似拉夫运河地块的危险废弃物简易填埋场,犹如一颗颗定时炸弹。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舆论压力下,美国国会在1980年通过了《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批准设立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基金,即“超级基金”,这一法案也因此被称为《超级基金法》。

  在中国,目前已有多部关于环境污染的法规,但还缺乏土壤质量保护与污染控制的专项法律法规。专家认为,这个“空缺”应尽快补上。

  相关评论

  人民日报谈"镉大米":耕地质量也应划"红线"

  近日,“镉大米”事件持续发酵,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尽管湖南有关部门已明确表示,产自湖南的绝大部分粮食及加工产品是安全的,但很多消费者仍然“谈镉色变”,为了买到放心大米,不少市民甚至将市场上销售的大米与媒体曝光的镉大米“黑名单”一一比对。

  有关专家指出,造成此次“镉大米”的元凶,并非部分生产者或商家片面逐利的黑心行为,严重的土壤污染,是大米镉超标的主因。这让我们忧虑,更让我们警醒。

  长期以来,提起耕地我们更多关注数量。为了把国人的“米袋子”、“菜篮子”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国家设定了18亿亩的耕地保护“红线”,建立了完善的奖惩制度。所以,尽管这几年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地方对于土地的需求快速增长,但因为有“利剑”高悬,数量有限的耕地还是得到了有效保护,这为确保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比数量保护上的显著成绩,长期不被重视的耕地质量却在悄悄走下坡路。监测显示,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后劲不足、污染加重等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在原本肥沃的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厘米—100厘米下降到20厘米—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黄土。与此同时,南方土壤酸化、华北耕层变浅、西北耕地盐渍化等问题也日渐凸显。不断下降的耕地质量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威胁。

  耕地质量被忽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被视为“高压线”的耕地数量相比,耕地质量保护缺乏“硬杠杠”,既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更没有完善的监测、考评制度。现实中,很多地方都从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想方设法变通政策:有的地方污染企业是利税大户,地方政府对企业污染耕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地方占用基础好的良田沃土搞建设,补回的却是条件较差的耕地。从数量看耕地并未减少,但质量的底线却早已突破。

  另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田薄,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即使知道过多使用化肥会影响农田质量,甚至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但为多打粮多赚钱,许多农民仍会选择增加化肥使用量,这也造成了耕地质量的恶化。

  民以食为天,粮以田为本。吃饭问题无论何时都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守护好18亿亩耕地是确保“有饭吃”的基础,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品质、有保障的农产品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呵护好耕地质量,确保百姓“吃得安全”、“吃得好”,同样迫切而必要。

  因此,未来的耕地保护,我们不仅要牢牢守住数量的红线,更要守好质量的底线,变单纯重数量保护为数量质量并重,为耕地质量保护也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唯有这样才能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以往提到耕地保护,我们总会说,“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真心地期盼,子孙后代从我们手中继承的土地仍是一片充满生机的沃土。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