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起骇人听闻的恶性伤医事件接连发生。2月17日,齐齐哈尔北钢医院耳鼻喉科医生被殴致死;2月18日,河北省易县人民医院外科医生李某惨遭患者割喉。回顾近几年恶性伤医事件发生的医院科室,耳鼻喉科、外科等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高危科室”。这种恶性伤医的极端事件集中在部分科室中的现象,不得不让我们追问:究竟医院里面哪些科室更容易发生医疗纠纷?抛开各科室医疗纠纷的共有特点,是什么关键因素造成了这些科室的“高危”?健康界独家梳理了医疗纠纷的案例数据,并整理了这些科室之所以高危的特有原因。
外科、产科、儿科排前三,外科系统纠纷最多
根据上海市东北部某区卫生局2007—2009年的统计,在196例医疗纠纷案例涉及的一级学科中,纠纷发生数量排名前五的学科为:外科64例(占32.65%)、内科31例(占15.82%)、妇产科21例(占10.71%)、儿科20例(占10.20%)、急诊科17例(占8.67%),此外还有口腔科、耳鼻喉科等其他科室43例。
太原市某医院2009—2011年共发生46例医疗纠纷事件,其中外科12例,妇产科8例,内科7例,急诊科、五官科、CCU病房、放射科各3例,其他包括呼吸科、血液科、病理科、干部病房、美容中心各1例。
另外,根据山东省东部某县级医院2003—2012年10年间,共发生医疗纠纷事件86例,其中产科15例,外科10例,儿科8例,心内科8例。
由上述数据不难发现,外科、妇产、儿科等发生医疗纠纷的概率排前三位,尤其以外科系统纠纷数量最多。这些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的科室,除了具备各科室都有的造成医疗纠纷的原因外,还有自己科室特有的容易引发医疗纠纷的导火索:
外科:患者只看直观效果
南京鼓楼区医患纠纷专职调解员李凤花举例:南京某三甲医院的一名骨科大夫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说的话太满,承诺术后不久就能下地走路,结果人家一躺几个月都没有起来。医生拿片子过来一看,骨头接得都对,但病人就是站不起来。你再怎么解释也没有用,人家钱也花了,刀子也动了,还是站不起来,患者肯定会找麻烦。
专家认为,与一般的科室相比,外科系统比如骨科的治疗效果比较直观,患者看得见、摸得着,然而骨科在医学上的“愈后”与患者的理解常会存在差别。另外,骨科疾病的检查结果多为影像学资料,相对于其他手段更加直观,如X光片、CT片等,患者一般都掌握上述材料,有的患者也能看得懂,认为骨头就是没有接好,愈合也不好,这样就会容易产生纠纷。另外,外科系统下辖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诸多科室,病种多,病情复杂,以损伤为主的急危重病人多,也是外科医疗纠纷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产科:生孩子不只是生理过程
与带病就诊的患者心态不同,孕产妇是健康人,因此家人和孕妇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生小孩是一件正常生理过程,因此不会存在风险。但是一旦在孕育、生产过程中若出现偏差,心理上就很难接受。
专家认为产科工作繁杂、瞬息万变、患者及家属期望值高,同时由于妊娠分娩的特殊性、复杂性和现代医学的局限性,一些疾病无法在产前检出,妊娠分娩对于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生理过程,但在许多情况下,它又是一个病理过程,因为随着妊娠周数的增加,有些合并症、并发症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但是产妇及其家属无法接受这些。
儿科:孩子是父母心头肉
儿科门诊往往是医院里最热闹的地方,这里小病号多,陪护的家长更多,小宝贝的一声咳嗽就能牵动家中所有人的心。如果偏巧病情不见好转,孩子的哭声就更是像一把刀子扎在家长的心上。有时候,“忍无可忍”的家长或许就会把“刀刃”转向医护人员。
专家认为儿科的服务对象年龄小,自我表达能力差,而对疾病的防御能力较弱,故疾病的发生、变化及转归均较成人快且难以预测,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纠纷的发生率较高。另外,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溺爱形成了对医生的不配合、不合作,结果反而会害了孩子。抽血检查、腰椎穿刺、髂骨穿刺、核磁共振等有时是很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能进一步确诊,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耳鼻喉:恶性伤医事件的重灾区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共发生恶性伤医案件11起,受伤35人,其中发生在耳鼻喉科的就有3起,死伤7人。2014年2月17日,又一起骇人听闻的恶性伤医事件在齐齐哈尔北钢医院发生。被害医生所在的科室竟又是医院的耳鼻喉科。
对于耳鼻喉科杀医案的高发,解释原因众多。中山一院耳鼻喉医院院长文卫平在《信息时报》中曾指出,耳鼻喉科患者症状多数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患者主诉鼻塞、头晕、耳鸣、喉咙异物感,甚至失眠等,通过客观检查是很难诊断。“不像骨科或肿瘤疾病等,一个客观的检查就知道有无,该如何治疗。”假如最后治疗不好,患者会迁怒于医生,甚至导致流血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