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言堂

五大时刻最伤肠胃

2014年06月21日07:09  新浪健康博客    收藏本文     

  健康时报记者 文雯

  ▲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钱家鸣教授在为患者做检查。健康时报记者牛宏超摄

  新闻背景

  每年5月29日是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设立的世界肠道健康日,旨在倡导公众关注肠道健康。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数据,2010至2011年,我国约有7.48亿人次发生急性胃肠炎。此外,据中华医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数据,中国约有170万炎症性肠病患者,且发病人数不断上升,国人肠道健康不容乐观。

  受访专家

  钱家鸣,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会长  高翔,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消化科主任, 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  在人的一生中,肠道要处理65吨食物,相当于12头大象的重量。消化分解、吸收营养、排泄废物,肠道在体内干着最累最脏的活,却很少得到我们的关注。

  《2012国民肠道健康白皮书》中显示,近95%国人存在肠道问题,可1/4的人平常根本不关心肠道健康,即使出现问题,也只有15%的人会去就医。而在生活饮食中,一些不良习惯最伤肠胃,一些警报信号亟需引起重视。

  吃:麻辣烫、烧烤、涮锅,消化科医生最忌讳的食物

  什么最伤肠胃?大吃大喝、不吃不喝、乱吃乱喝!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科主任高翔的门诊中,很多人都是因为这些原因造成肠胃不适来就诊的,吃,是影响肠道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麻辣烫、烧烤、涮锅等当今最流行的食物是消化科医生最忌讳的食物之一。

  “又辣又爽,很多人吃的就是那个劲儿,嘴上爽了,却全然不顾对胃肠道的刺激和破坏。”作为一名消化科专家,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钱家鸣坦言,自己“消受不起”这些美食,也从来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不管是烫、烧,还是涮,加热时间短,食物不能完全煮熟,容易引起过敏,甚至造成肠道炎症。这些食物比较烫,可口腔和食道表面黏膜非常娇嫩,能承受的温度最高在50℃-60℃,一旦达到75℃左右,黏膜就会被灼伤。偶尔灼伤能很快恢复,但如果经常吃麻辣烫、涮锅等比较烫的食物,黏膜不断被灼伤,会引发口腔溃疡、食道溃疡和食道炎等。

  喜辛辣、重口味让肠胃受伤不浅。“辣椒在嘴里能带来爽辣的感觉,但到了肠胃里面可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吃得过量,不但胃部产生灼烧感,还会刺激肠道,造成腹泻便秘。”高翔教授强调,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停止吃辣,不要再给肠胃刺激了。

  暴饮暴食也要不得。“大吃大喝,一顿饭吃成了急性胃扩张,这样的病例可不少!”钱家鸣教授感叹道。如果有基础性疾病,还会诱发一些严重的问题,譬如,胆石症本来是小问题,但如果暴饮暴食,就可能诱发胰腺炎,而重症胰腺癌的死亡率高达20%-40%。

  高翔教授经常开玩笑地跟病人说,粗茶淡饭最养生。“每个人肠道内的消化酶、菌群都有所不同,要根据自己的肠道状况选择合适的食物。有些人吃了玉米、地瓜、麦麸就会腹胀或拉肚子,那么,它就不适合你,饮食中少吃。对胃肠功能不好的人,建议制作‘饮食日志’,将食物和胃肠道症状记下来,可发现哪些食物适合吃,哪些要从食谱里剔除掉,对改善胃肠道功能有帮助。”

  思:肠子最怕焦虑,不良情绪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  肠道除了负责消化食物,还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70%的免疫细胞位于肠黏膜内,而且,肠道也被称为人体第二大脑,我们的情绪与心理状态都会影响肠道的生活和工作节奏。

  “胃肠道能感知我们的压力和情绪变化,长期不良情绪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高翔教授解释,“胃肠道和大脑相当于两块主板,胃肠道神经和大脑神经相互交流,如果长期紧张、焦虑、压抑、恼怒,大脑会将这些情绪通过神经传导到胃肠道,使胃肠道抑郁和焦虑,产生一系列不适症状。”  一些人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过于紧张焦虑,甚至会引起肠易激综合征,顾名思义,就是肠子爱激动,腹痛、腹部不适及排便习惯改变会找上门来。虽然这种疾病的原因与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情绪会对肠道造成很大影响。

  “先进行自我情绪调节,如果不起效,进而使用药物治疗。先针对胃肠道症状进行功能性调节,如果不行,再求助于精神心理方面的药物。但都要在专业医生的诊断下,分等级、分层次进行治疗。”高翔教授说。  睡:熬夜剥夺了胃肠道休息的机会,诱发溃疡  爱吃重口味食物,心理压力大,久坐不爱动……细数对肠道健康不利的生活习惯,你我至少都能摊上几个,再加上经常熬夜,肠子肯定比别人“老得快”。

  熬夜的成本太高,除了造成免疫力下降、皮肤变差等,肠道也不能幸免。“消化酶分泌有早、中、晚周期,晚上是消化酶分泌高峰期。长期黑白颠倒,不规律的饮食和睡眠会打乱消化酶的分泌规律性。”钱家鸣教授强调,经常熬夜的人更易出现肚子胀、消化不良、排便不规律等问题。而且熬夜剥夺了胃肠道休息的机会,甚至会诱发消化性胃溃疡等。

  不规律的饮食也是肠道健康的大忌。2011年,北京一位23岁的女孩因急性胃溃疡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去世,而她长期加班、熬夜、晚上九点后吃晚餐。

  “不吃或不按时吃饭,胃酸没有及时被食物中和,过度分泌,会损伤胃黏膜,导致消化性溃疡。”高翔强调,尤其是有慢性胃炎或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人,按时吃饭很重要。如果条件有限,可随身携带苏打饼干,中和一部分胃酸,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泻:慢性腹泻超6周,就得怀疑炎症性肠病

  在很多人看来,拉肚子是小病,自己吃点抗菌药就行(造成腹泻的病因多样,很多不需要吃抗菌药),但若超过6周,务必就医,排查是否患有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在前不久的“世界炎症性肠病日”上,专家们表示,虽然大众对它比较陌生,但这种胃肠道慢性、进行性、致残性、破坏性炎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等多家医院专门设立了“炎症性肠病专病门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每周接诊的患者就有七八十名。“炎症性肠病发病率不高,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且治疗周期长,因此门诊中的患者越来越多。”高翔教授指出。

  在钱家鸣教授的门诊中,记者也看到,不少人因为炎症性肠病来就诊。

  堵:慢性便秘,要么不重视要么滥用药  说到肠道,我们最先想到的不外乎两件事——吃和拉,但很多人的肠道常常遭遇“堵车”,患上慢性便秘。慢性便秘是常见的肠道疾病,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女性。

  便秘不是大病,但很多人存在认知误区:要么不重视,要么滥用泻剂。我国慢性便秘患病率为6%-14%,但其中仅有少数主动就诊,很多患者都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找来各种“泻药”帮忙。

  “便秘不可长期服刺激性泻药或频繁使用开塞露。”钱家鸣强调。粪便干硬和肠道推动力不足是导致排便困难的两大主要原因,治疗也应在医生指导下,从缓到强,总用刺激性泻药,日久天长,一旦再发生便秘,会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

  而且,像三黄片之类的泻药以及排毒胶囊、减肥茶、果导片等都含有一种蒽醌类药物,是一种泻剂,长期服用还可能导致结肠黑便病,也就是肠黏膜出了问题,令肠道失去收缩功能,肠内储存的残渣无法排出,这样下去,甚至会引起肠黏膜细胞发生炎变,诱发肠癌。

  偶尔便秘不要紧,而如果排便频率减少、大便困难,或以上两种症状均有,且至少存在3个月,就属于慢性便秘,需及时就医,千万不可自己滥用泻剂。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