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耐药性肺结核治疗误区

2013年01月15日11:55  健康时报  

  早在1993 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宣布结核病已经进入全球紧急状态。如今由于耐药性结核病的出现,人类能否取得胜利?深圳山厦医院院长杨玉山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在结核病防治中存在的一系列理论误区,并一一破解。

  交叉混合感染,抗菌得联合治疗

  误区1: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是全世界由单一致病菌导致死亡最多的疾病。

  这是自结核病之父,科赫博士1882 年发现结核杆菌以来,医学界普遍接受和公认的原理,也是治疗结核病的重要理论基础,一百年不曾动摇。可是在临床实践中人们发现,在大量的肺结核空洞中,不仅仅有结核杆菌的身影,还有许多致病微生物的存在和寄生,杨玉山介绍说,尤其是一些条件性致病菌,诸如霉菌等。

  结核病患者的病灶中不仅有结核杆菌的存在,同时伴有多种致病微生物的寄生。因此,结核病灶是多种致病微生物混合感染的结果,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常常不能有效地控制结核病。相反,会人为地破坏结核病灶内固有的菌群平衡,助长结核杆菌的抗药性和耐药性。

  采用碱性、高渗透压、缺氧、破坏病灶蛋白质等多种手段,彻底摧毁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态环境,即使个别异常顽强的致病微生物躲过了高浓度抗生素的劫杀,由于没有生存空间,也将无法存活。

  治疗考虑动态平衡,微循环再建立

  误区2:以全身应用抗结核药物为主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

  诚然,全身、联合、长期、大量使用抗结核药物对于人类控制结核病曾经起到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但这种方法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对人类免疫力的损害不可小视。杨玉山认为,常规化疗全身给药的方法,不能保证结核病灶内的有效浓度。当常规化疗的临床效果不佳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细菌的耐药性,其实,恰恰是我们药物浓度的不足才导致了细菌的耐药,这一点尤其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原来,当我们单纯靠全身用药,全身大剂量、长期化疗的时候,杀灭的不仅仅是结核杆菌,同时破坏的是菌群平衡,破坏的是机体自然免疫功能和保护屏障,只考虑了破坏、杀灭,没有考虑修复、重建,更没有考虑动态平衡。这就好比我们击退了敌人却消耗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敌人再度来袭我们就无可奈何。

  利用独特的药物配方和一些辅助治疗,促使原病灶区域被破坏的组织得以修复重建,特别是微循环的再建立。实施高营养热药膳快服、运动快速康复以及身心兼治,情感抚慰,能够迅速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体力,使结核病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健康,达到临床治愈的功效。

  针对病灶重点治疗,维护微生态环境

  误区3:只要坚持长期、足量、联合、全程服用抗结核药物,就能治愈肺结核。

  事实上在临床,这种传统的化疗方法有难以坚持,毒副作用明显,对病人肝肾损害严重,导致其免疫力下降等诸多弊端。杨玉山解释说,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除了药物敏感性下降,结核杆菌的基因突变,耐药性增强以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对结核病灶的微生态环境认识不足,办法不多,打击不力。

  结核病灶内存在明显的微循环障碍,其中,包括血液微循环障碍、淋巴循环障碍和微气道阻塞,抗结核药物不能进入病灶。我们采用直接穿刺到病灶内,将药物直接与致病微生物接触,避开了“交通堵塞”,直接“空降”到达病灶,实施空中打击。

  另外,针对结核病灶是多种致病微生物混合感染,采用独特的配伍药物,可以同时杀灭多种致病微生物。使局部病灶的有效药量高于通过血液循环达到药量的几千倍,所有致病微生物全部都浸泡在高浓度有效抗生素中,完全没有存活的机会。

  微创靶向针对病灶治肺结核

  近年来,深圳山厦医院开展的微创靶向综合疗法,这是一种利用CT 扫描技术对肺结核病灶进行立体直观定位,有针对性地选择杀菌和促进结核病灶修复重建的独特配方,经皮肺穿刺空洞或病灶,直接注入配置的抗结核药液,再结合营养、运动和身心兼治的系统治疗方法。

  该疗法不仅可以直接经皮肺穿刺或空洞置管注药,以治疗巨大空洞,也可以经胸膜腔置管注药治疗脓胸和支气管胸膜瘘,同时可以经气囊导管向支气管内注药治疗支气管内膜结核,治疗时间短、费用低廉、复发率低、副作用小。(深圳山厦医院主任医师 杨玉山 徐光)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