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工作过劳产生的相关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时有发生,最极端的结果不外乎猝死。这种案例在各行各业都有,也因为患者都很年轻,更是引起大家的关注。
工作相关因素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随着工业转型,工作相关因素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含肥胖、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缺乏运动、糖尿病等,但这些因素只能解释约30%~40%的心血管疾病。
最近有研究指出,超时工作、轮班工作等导致的睡眠不足与心血管疾病有关,且超时工作及睡眠不足均为心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超时工作会导致高血压、自觉健康不适、睡眠问题、及忧郁等负面效应,若每天超时工作3~4小时,可能导致急性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发生风险增加1.6倍。超时工作,即超过每周工作时数40小时或每日8小时。
在日本,过劳死(Karoshi)是一个社会医学用语,意指因过度工作劳累造成的死亡。1970年代末期,日本学者最早提出“过劳死”的观念。研究发现,长时间工作会增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导致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增加,且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浓度。肾上腺素能使血压上升,心跳加快,长时间的刺激下,使得心脏、血管受到影响并产生病变,进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机会。
台湾有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依据日本产业发展的过程和经验,探讨过劳死的问题及企业的责任,希望能进一步以社会学的观点提出预防措施。他们发现,过劳死的原因主要有二:①过长的劳动时间;②过重的工作压力。
其他与工作相关的因素包括:不规则的工作时间,单身赴任、派遣、调职,出差过多,深夜工作,通勤时间长,以绩效叙薪等。而企业方面对工作压力及压力调适不重视,工会未能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使劳动者压力慢性化,进而引发过劳死事件频频发生。
许多研究显示,高工作负荷(high job strain)的职业会增加患急性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风险,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有很高的心理负担或体力需求,但工作控制度却很低,也就是说劳工只能依循既定不变的程序、步骤去完成工作,常常会有时间的压力。因为缺乏主动学习的机会,容易产生挫折感而导致压力症状。累积性的压力反会使人丧失自信,会加速流失主动学习的能力,并造成抗压性减低,形成恶性循环。
对工作而言的“社会支持”包括家人、亲戚、朋友是否认同或支持你选择的工作,以及当你在职场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上司或同事能否及时给予支持。社会支持本身可能是压力源,但也可能对个人的压力反应有缓冲或强化的作用。
预防措施
由于劳工要求脑血管及心脏疾病职业病鉴定的案例日渐增加,台湾的劳工委员会于1991年制定了“职业引起急性循环系统疾病诊断认定基准”,并于2004年及2010年两度修正。职业引起急性循环系统疾病诊断认定基准以工作时数作为“量”的考虑,以工作内容作为“质”的考虑。
工作时间是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并非仅考虑工作时数对健康的影响,也会结合工作内容造成的心理负荷来进行“质”的考虑以作综合客观的判定。因此除工作时间外,发病前曾有造成精神紧张且与发病密切相关的工作状态,包括:不规律的工作、工作紧张的精神压力、经常出差、轮班或夜班、异常温度、噪音或时差等亦可纳入考虑。
“过劳”促发疾病甚至死亡主要是心、脑血管的问题,因此,需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角度来推动职场的健康促进,包括压力管理、戒烟与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治疗。
工会应发挥组织力量,着重安全卫生问题,定期组织健康检查,及早察觉过度疲劳之预警。企业主的认知也很重要,因为行政管理及健康管理是改善过劳死相关的职业安全卫生问题的不二法门。应改变企业文化,争取雇主的认同。
只有政府、劳工、雇主三方面都有过劳死的概念,确立雇主的责任原理,促使雇主遵守劳工法规,才能提升劳工的工作能力与生活质量,防止过劳现象的发生,而职业伤病补偿只是维持社会公义的最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