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以上的人群一年做一次胃镜可发现早期胃癌
林先生一大早就来到义诊现场,他今年57岁,去年查出的胃癌,医生说已经是中期了,并埋怨他没有及时做胃镜检查。
樊青霞教授说,胃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和良性病变没多大区别,容易被忽视。如果长时间出现打嗝、恶心、胃里不舒服、厌食、大便发黑等消化道症状,就要特别注意了。但这些症状并非胃癌所独有,胃炎、胃溃疡都会出现。如果平时喜欢吃烫饭或者喜欢吃腌制食物,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胃镜是确诊胃癌较可靠的方式,通过胃镜取胃部活体组织进行化验,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如果实在不愿意做胃镜,可以做钡餐检查,优点是成本低、痛苦小,缺点是胃癌检出率相对较低。
除了50岁以上的人应该定期做胃镜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者,家族中有胃癌或其他消化道肿瘤的患者,以往有胃病史,特别是慢性胃溃疡、胃息肉、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切除手术10年以上者,都应一年做一次胃镜。
乙肝人群,至少半年做一次甲胎蛋白检测和B超检查
一位到现场咨询的肝癌患者,有长期乙肝病史,直到他今年查出肝癌时,他仍然不知道什么是甲胎蛋白检查,也没有做过肝脏B超检查。
张明智教授称,肝癌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患有慢性迁延性肝炎或肝硬化者、有肝癌家族史者(指父母、兄弟、姐妹)等肝癌高危人群,至少半年做一次甲胎蛋白检测和B超检查,两项检查加一块,也就百十块钱,是一种经济、简便、有效的早期发现肝癌的方法。
目前肝癌的最好治疗方法依然是手术切除,对于身体条件较好、肝硬化不太严重、肿瘤不大的患者,更应尽早手术。对于手术以后复发的肝癌,如果能手术切除的尽量二次手术,一些病人完全可以长期生存。
有食管癌家族史,特别是父辈患食管癌,子女更要重视
前去咨询的张先生就很幸运,他去年感到胃部不适,到医院检查,在做胃镜时,医生意外发现他的食管上有癌变迹象,做了活体组织检测,最终确定为早期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症状确实不明显,但不是没有症状。如食管内有异物感、烧灼感,进食时有时有滞留感或胸骨后刺痛感等,这些症状大多被病人忽略,认为是吃饭不注意引起的,或认为是咽炎所致。随着病情逐步加重,病人可出现进食哽噎感、进食进水困难等,此时就诊已多属食管癌晚期,多数患者丧失手术机会。食管癌早期常无特殊症状,因此,食管癌的早期治疗效果比较好,五年生存率达90%以上。
食管癌与其他肿瘤相比,家族聚集性比较明显,比如父辈患有食管癌,即使后代改变了生活环境,第三代或第四代也有患食管癌的可能,所以食管癌的产生不仅和地域环境有关,同时也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王丽萍教授提醒,有食管癌家族史的人,应特别关注食管癌。
经常拉肚子,应警惕肠癌
秦女士今年做了肠癌手术,因为发现比较晚,部分肠切除后,医生不得不在她的肚子上切了一个口,做了大便改道手术。现在,秦女士只能通过肚子上的口排便了。
肠癌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结肠癌的早期症状与痢疾比较相似,而直肠癌的症状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便秘,或者大便有脓血。秦艳茹教授提醒,在“十人九痔”的影响下,常常容易使人误以为是痔疮而延误治疗。
“目前,肠镜检查是发现结直肠癌比较权威的方式。”杨道科教授说。
生物治疗 越早介入越好
一位咨询者称,她母亲今年77岁,刚做完肺癌切除手术一个多月,听说有义诊,赶快到现场咨询一下专家,她母亲的情况,下一步还需要做什么样的治疗。
郑州大学一附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张毅教授说,根据她母亲的情况,可以采取
化疗加生物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他同时提醒大家,生物治疗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手段,最好是查出肿瘤时,就要到生物治疗中心咨询,生物治疗介入得越早,效果越好。一般情况下,术后半个月或术后一个月内生物治疗介入较好。
所谓生物治疗,就是抽患者的血液,把血液中能够识别和杀伤肿瘤的细胞送到实验室,培养出更多、更强的杀癌细胞,然后像打点滴一样分次回输到患者体内,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消除转移病灶,达到预防和控制肿瘤复发、转移的目的,实现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多重目标。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相比,生物治疗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而不是传统的化学药品或射线来杀伤肿瘤细胞的,所以避免了在治疗中“既杀敌人又害自己”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