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518血管健康日:控制胆固醇心中有数

2013年05月20日11:59  新浪健康  微博

  血管健康整体的危险性水平决定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年龄(男≥45岁,女≥55岁)、吸烟、低高密度胆固醇(HDL-C)、肥胖和有血管病家族史等。这些高危人群的血脂水平必须要严格控制在表格中的合适范围,如达到边缘甚至更高水平,他们的心血管发病几率将大大增加……

  第三届“5·18血管健康日”倡导:

  健康是有颜色的:控制胆固醇,心中有“数”

  2013年5月18日,北京——为积极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率“拐点”早日到来,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项目(CCEP)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的第三届“5·18血管健康日”今日在京宣布,今年的主题为健康是有颜色的:控制胆固醇,心中有“数”。与会多位专家指出:这个“数”就是我们不同危险人群的胆固醇(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的目标。大家除了要了解自己血管健康状况,还要明确胆固醇的控制目标。目前我国各医院使用的血脂检验报告单以正常人标准为参考值,“一刀切”的参考范围让很多心血管高危人群误以为自己血脂水平正常,延误就医时机。

  与会专家积极呼吁,心血管疾病可防可控,其中控制胆固醇是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关键举措, 应大力倡导危险分层管理理念。不同危险水平患者的胆固醇目标范围各不相同,整体危险性水平越高,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降低就必须更显著。高危/极高危人群掌握自己的胆固醇控制标准,心中有数才能掌握自己的健康色彩,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高胆固醇是造成冠心病和脑卒中这两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罪魁祸首

  胆固醇主要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是“好胆固醇”;后者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过量,就会导致动脉硬化,因而被称为“坏胆固醇”。

  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增多时,在血管壁上形成小斑块,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破裂或脱落,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塞或脑中风,危及患者生命。

  著名心血管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胡大一教授指出,高胆固醇是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这两大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高胆固醇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显示冠心病死亡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的增高,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BMI等其他多个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危险因素。

  而在脑血管疾病领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张茁教授指出:从我国卒中的流行病数据可看出与高血压相关的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已出现下降的趋势,但与高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正在持续上升。

  梅林我国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率“拐点”早日到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尽管《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2007年已经正式颁布实施,直到目前,我国的胆固醇水平仍未得到良好控制。

  健康是有颜色的:不同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也不相同

  不同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也不相同。

  胡大一教授介绍说, 国际上普遍用“赤橙黄绿”来标示血管健康程度:红色表示极高危;橙色表示高危;黄色表示中危;绿色表示低危。赤橙黄绿,分别代表了未来10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警示我们关注胆固醇从现在开始,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根据不同颜色采取差别化的预防措施,可使突发病人“防患于未然”。

  赤橙黄绿血脂危险分层

  胆固醇正常值因人而异,控制胆固醇须心中有“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内科主任刘梅林教授指出,不同危险水平的患者胆固醇的正常范围不同,患者的整体心血管危险越高,LDL胆固醇水平就必须降的更低。影响心血管整体危险评估的主要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年龄(男≥45岁,女≥55岁)、吸烟、高密度胆固醇(HDL-C)低、肥胖和有血管病家族史等。应根据不同的心血管风险,把胆固醇水平严格控制在表格中的合适范围。胆固醇升高时心血管发病几率将大大增加。

  临床证据和《指南》均强调,要依据危险分层干预胆固醇,根据患者个体特点决定胆固醇的达标值,加强高危、极高危患者的综合管理。目前,我国各医院使用的血脂检验报告单以正常人标准为参考值,“一刀切”的参考范围让很多心血管高危人群误以为自己的血脂水平正常,延误就医时机。因此,单纯看化验单结果是不够的,应根据危险分层,综合判断心血管病患者的发病危险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刘梅林教授强调指出:当患者了解自己血管的“健康颜色”(危险程度)后,就可以根据不同颜色判断自己的胆固醇控制目标。真正做到控制胆固醇,心中有“数”!

  70%坏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长期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患者的首选方案

  临床大夫经常被冠心病患者追问,“我已经吃了降脂药,胆固醇水平正常了,我可以停药了吧?”

  实际上,约70%坏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而且这种合成是不断进行的。

  因此,对于橙色风险的冠心病、中风患者,以及刚刚发生过心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众多患者来说,由于他们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广泛存在,化验单上的箭头仅表示胆固醇水平被短时间内控制住了,但并不代表风险消失。若不持续控制,坏胆固醇持续合成和累积,斑块还会出现,使血管变得脆弱易破。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张茁教授指出:国内外的血脂防治指南均提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首要的治疗目标。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降低LDL-C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而他汀类是降低LDL-C首选药物,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处理方面,能够减少主要血管事件,例如死亡、心肌梗死和中风的疗效已超越所有其他类调脂药物。

  遗憾地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他汀的使用率很低,仅有1.7%。因此,心血管医生应该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对尚未发生冠心病的高血压、糖尿病这些高危人群,加强胆固醇管理,积极他汀治疗,使 LDL-C达到治疗目标值。

  而另一项来自美国的经验显示:控制胆固醇可以使心血管死亡率减少高达24%。对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叶平教授也特别指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是胆固醇的控制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旦停药,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鼓励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坚持长期、充分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知识链接:不可不知的一组数字:

  70%: 70%的坏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而且这种合成是不断进行的。对于橙色风险的冠心病、中风患者,以及刚刚发生过心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众多患者来说,由于他们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广泛存在,化验单上的箭头仅表示胆固醇水平被短时间内控制住了,但并不代表风险消失。若不持续控制,坏胆固醇持续合成和累积,斑块还会出现,使血管变得脆弱易破。

  77%: 我国人群胆固醇水平正不断攀升,成为造成国人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北京为例,1984-1999年冠心病死亡的增加,其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的增高。因此要重视高胆固醇的监控和防治,其中的关键是要提高公众对高胆固醇危害的知晓率及接受干预治疗的依从性。一旦发现胆固醇偏高,一定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

  1/3: 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5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人数的1/3,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应对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关键是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慢病防控的策略。

  8.8千万: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发表的一项针对中国人群血脂水平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临界高胆固醇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的比例分别为22.5%及9.0%。并由此估算中国目前有2亿的临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以及8.8千万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2.3亿:心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逐年递增的医疗费用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2011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统计,我国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3亿人,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