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起作用的物质基础

2013年08月22日17:20  新浪健康博客  

  在19世纪初,西方的传统药物开始经由化学的分离提取等研究,“升华”成为现代药物,在我国俗称为“西药”。由于西药以是化学分子的纯物质形式出现,药物的物质性很自然地被当时的人们接受。(见我的博客“西药”的起源----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

  而同样用于治病的中药,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物质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让我们来看一看几个研究成功的示例。

  在19世纪中叶,西学东渐。有大量的留学生到欧美学习,其中也有学习医学药学化学的。这些人士自然把西方的药物学知识带回了亚洲(中国、日本)。西方通过化学研究,即提取传统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得到治病新药的方法也传到中日等国。这些归国留学人员试图用化学的方法来研究中药。

  很多中药本身就是植物,可以说是和西方的药用植物是相同的东西。在19世纪后期的日本,稍后,在中国,研究植物药(中药,日本叫汉方药)的有效成分的工作就开始进行。

  最著名的示例是中药麻黄的研究。1885年,日本的亚马纳西(G.Yamanashi)最先从中国的麻黄中分离到麻黄碱的不纯物。不久他就去世了,由同事纳盖继续做着这个工作。纳盖得到纯的麻黄结晶后,阐明了它的结构并将它合成出来。但是,日本学者关于麻黄的研究未得到应用的成果。这一工作由中国的科学家陈克恢(北京协和医院)独立地完成。在上个世纪20年代,陈克恢在其中医伯父的帮助下,选择了著名的中药麻黄来研究。陈用溶剂萃取法分离到一种生物碱结晶。查阅文献后,陈惊奇地发现早在1897年东京大学的纳盖教授就分离到了这一物质,称作麻黄碱。陈和其同事做了一系列的药理和临床研究,最终阐明,麻黄碱具有肾上腺素的作用,但与肾上腺素不同,它口服有效,且具有较长的作用时间。这些研究使中药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素(或称麻黄碱)逐渐成了世界各国药典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现在大量的复方抗感冒药都作为主要成分使用。陈克恢教授著名的麻黄的有效成分和药理研究,使他扬名海内外,也使中药在世界上受到了重视。

  另一个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成功著名的实例,可推青蒿素的研究。在上个世纪70年代,研究能替代氯喹治疗疟疾的新药成为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北大药学系毕业的屠呦呦,领导了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的项目研究。屠呦呦和同事们的工作从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开始。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但在第一轮和第二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的抗疟效果都不算高,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后来,从复习文献中,屠发现,古人使用的是常温水浸,而不是现代实验室里的高温提取。她怀疑是高温破坏了药物的有效成分。以后改进了试验方法,得到成功,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事后的结果表明,青蒿素的化学结构极不稳定,遇高温就分解,这成了先前试验失败的原因。)

  后来,青蒿提取物结晶被命名为“青蒿素”,并且很快通过临床验证,对于奎宁容易产生抗药的恶性疟疾等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后还开发出好几个经青蒿素结构修饰的药物,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二氢青蒿素,各有特色。这些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抗疟药。青蒿素是我国科学家用中医药宝库里的丰富知识,为人类健康和保健事业做出的不朽的贡献。

  百年以来,对上百个中药,科学研究都发现了其中的有效成分。一般的研究过程是:用溶剂把药材中含的各种成分提取出来,分别进行药理验证,得到其中有效的成分,再确定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自然,说起简单,做起来非常艰难。

  麻黄草治喘有效,是因为含有麻黄素;青蒿能抗疟,是因为含有青蒿素。还有抗癌的青黛的有效成分是靛玉红,治肝炎的五味子的有效成分是五味子丙素等等。最近报载,钟南山的国家呼吸病重点实验室宣布,发现了抗感冒中药板蓝根治疗感冒的药物有效成分和药理机理。

  这些中药的有效成分是中药有效的物质基础。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