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之足少阴肾经

2013年09月13日10:37  新浪健康  微博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向上行于腿肚内侧(会于三阴交),经股内后缘,通过脊住(长强)属于肾脏,联络膀胱(会于关元、中极)。

  本经从足入腹至胸,起于涌泉,止于俞府,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第一侧线,左右各27个穴位。 

  二、脏腑经络病候:

  经脉病候:

  ①外经病候:背脊疼痛,腰痛,两足逆冷,足痿无力,口干,咽痛,髀部及腿部后面疼痛,并可见足底痛。

  ②内脏病候:眩晕,面部浮肿,面色灰暗,目视模糊,气短,气促,嗜睡或心烦,大便溏溥 ,久泄,大便艰涩,腹胀,呕恶,阳痿。

  三、穴位分述:

  <1>涌泉 Yǒngquán

  [穴名]出处为涌,涌是形容水从下而上的意思,水自地出为涌。是肾经脉气的出所,因名。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功能]开窍、苏厥、泄热、降逆。

  [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

  [明理]为本经井穴,又为回阳九针穴之一。

  <2>太溪 Tàixī 

  [穴名]太指大、甚的意思;小水为溪。考肾水出于涌泉,通过然谷,聚流而成大溪,并由此处注入于海,因名。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能]强健腰膝、滋阴补肾、调理冲任。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明理]为本经输穴、原穴。

  <3>照海 Zhàohǎi 

  [穴名]照者光明所及,海指百川之会。由于该穴主治目疾之广似海,且兼足少阴肾气至此会聚,因名。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功能]滋阴补肾、利咽明目。

  [主治]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明理]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4>复溜 Fùliū

  [穴名]重反为复,穴居照海之次,为肾经之所行经穴,肾脉从太溪正经直上,复从内踝稍后上2寸而留于此,因名。 

  [定位] 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功能]清热利尿、滋阴补肾。

  [主治] 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5>气穴 Qìxué 

  [穴名]又称胞门(左)、子户(右)。该处为肾气归聚之所,故名。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能]益元气、调经带。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通,泄泻,痢疾,腰脊痛,阳痿,不孕。

  <6>阴都 Yīndū

  [穴名]聚会之处为都,是阴气之所聚,因名。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功能]调肠胃、理气滞。

  [主治]腹胀,肠鸣,腹痛,便秘,妇人不孕,胸胁满,疟疾。

  [明理]为足少阴与冲脉的会所。

  <7>俞府 Shūfǔ 

  [穴名]俞指过,又有输转之意,府指库,考肾经脉气,从足至胸,会聚此处,然后输入内府,因名。

  [定位]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能]利气、止咳、平喘。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不嗜食。

  一笑  编制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