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何为“道德执照效应”

2016年07月27日 16:24 新浪健康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作者:彭凯平

  最近,中国社会发生的好几起重大社会事件:从魏则西事件到雷洋事件,都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发生后大家的看法却是如此的不同?为什么每个人都坚信自己的看法、观点的绝对正确性?为什么执法人员会有执法过度的现象?为什么公信权力机构会显得如此傲慢?无论是同情病人的人,还是支持医院的人;无论是同情警方的人,还是批评警方的人——大家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判断分析对方的行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依不饶、偏执的态度——出现“得理不饶人”的现象。

  由于每个人的立场、经历、态度、价值观都不同,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判断、分析、结论也截然不同。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不同的看法、观点和意见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也是正常的。但是,当前社会反复呈现的现实现状着实令人担忧:由于每个人都坚信自己的看法、观点的绝对正确性,无论发生事件的事实、证据、结果如何,我们直接就开始强烈地谴责、仇视和怨恨对方。

  我们心理学家认为,无论哪一方,都应该意识到:得理且饶人。为什么呢?因为这其中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现象,叫“道德执照效应(moral licensing,也有译作“道德许可效应”)”。任何事情过度必然走向反面,此时此刻,报复不如反思,惩罚个人不如改革体制,盯着别人的罪恶不放的同时,也要警惕自己的不道德倾向。

  2001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贝努瓦·莫林(Benoit Monin)和戴尔·米勒(Dale Miller)设计了两个问题询问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

  第一组被试

  第一个问题是要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的女人真的不聪明?”

  第二个要解释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肯定是持反对态度的。确实,有很多学生对出这样的题目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反对这样的命题,不愿意参加这样的讨论,体现出了一种道德高尚的判断。

  第二组被试

  所回答的两个命题,相对而言就比较隐晦。

  命题一是要解释:“为什么有个别的女人真的不太聪明?”。

  命题二是要解释:“为什么有个别女性确实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

  对于这类的命题,我们不太容易去驳斥它。因此,回答这组命题的学生的态度相对而言就比较中立一些。

  在所有这些学生答完题目之后,研究者就要求他们去参加一个模拟的招聘现场工作。他们的任务是判断几位候选人是不是适合担任某些行业高层的职务,这类工作所处的行业,一直是由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比如说:建筑业和金融业。而这些候选人中有男有女。

  对那些刚刚驳斥过性别歧视观点的学生来讲,这个任务看起来应该是非常明确的,他们应当不会歧视一个符合条件的女性候选人。但是,两位研究者发现,情况恰恰相反,与那些勉强同意第二组命题的人比起来,那些前面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来担任这些职务!似乎前面的道德行为为自己后面的歧视行为提供了一种心理和道德感的平衡作用!

  不光是在性别歧视上,在种族歧视问题上他们也发现了类似的道德执照现象。研究人员调查了大学生的反种族主义倾向,并让他们有机会表现反对少数民族歧视的行为,结果也出现了同样的前后不一致情况。比如,他们发现那些支持黑人奥巴马竞选总统的人,更容易去说一些赞扬白人的话。换句话说,当人认为自己已经有足够的道德资本的时候,他们也许会在其它的行动中表现出与自己的道德倾向截然相反的行动。他们的道德优越感就成了纵容自己违背道德的“许可”!

  为什么这些学生在驳斥了“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言论之后,会出现与自己的前述行动相矛盾的后续行为呢?一种解释就是因为道德优越感或者是有良好的自我道德判断,以及认为自己的行动具有足够的道德高度,都会让人放松对自己行为的警惕。更有可能让自己根据自己直觉、欲望、行动倾向和习惯来做事情,而不去考虑这样的一个决定和行动,是不是和自己所追求的道德目标相一致。这并不是说这些人是坏人或者想做坏事,而只是他们被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所蒙蔽,没有看到自己的后续行动也许和以前的道德相违背。

  后续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道德执照效应”可以发生在很多其他的领域。比如,那些认为自己经常锻炼,注意自己身体健康的人,在锻炼完之后会放纵自己,吃一些不健康的食品。那些认为自己做了很多有利于环境的好事的人,可能会做一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一些事情。多伦多大学的市场营销学教授尼娜·马扎(Nina Mazar)和同事张晨波发现,那些买过有机产品的环境保护者,比那些只是买通常货物的人,可能更容易做一些欺骗别人的事情。

  甚至有研究发现,即使人们没有去做一些道德高尚的事情,只是觉得自己会做这样的道德高尚的事情,也都会让人对自己的后续行为放松警惕。2011年,心理学家khan和Dhar,要求被试回答:是不是愿意去参加一个每周需要贡献三个小时的义务劳动的慈善组织。然后,询问他们是不是会买一件昂贵的牛仔和类似价值的其他物品?他们发现,那些表示自己会去做公益、义务劳动的人,相比那些没有被询问过这种要求的人,会有两倍以上的可能性去买一些很贵的物品!

  因此,“道德执照效应”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有明显道德标准的人或者是自己的职务让自己认为有道德制高点的人,例如,受尊重的老师、公知、警察、执法人员和政府部门的官员,当他们觉得自己品德高尚的时候,从不会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存在问题。总以为自己的品德和行为是天然正确,永远道德,因此就很容易犯下不应该犯的错误。还有一些意识形态狂热的人,对自己的观点抱有莫名其妙的道德优越感,也更容易仇视其他与自己不同的外人,甚至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灭绝人性的罪恶来。

  由此可见,无论是什么人,都不要觉得自己的道德絶对优越,永远高尚。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和别人的道德品质相差不大的。换句话说,道德意识是人的一种天然意识,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在做道德的事情。我们不要错误地认为自己一定会比别人更加道德,这样的道德优越感很可能会让我们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正如环境保护者不要以为自己天然道德,却做一些违背社会法律的事情;执法部门的成员,不要以为自己在做一件绝对正确的事情就会永远正确,这种天然正确的意思很容易在自己的执法过程中做出伤害自己的道德理念和职业操守的行动。

  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也不要以为自己没有像那些贪官污吏那样捞钱、捞房、捞情人,就一定会比那些人道德高尚许多。如果我们放松警惕,盲目自信,一旦有了同样的机会和条件,只怕吃相比他们还难看,行为比他们还放肆。尤其是在色欲问题上,只怕很多高喊道德口号的人比其他人的心理更加阴暗和龌龊,欲望更加强烈和凶猛。心理学家已经重复实验表明,爱盯着别人下体看的人,自己的下体通常干净不了。

  因此,我们还是那句劝告:善良的人们,我们可是要警惕啊!这个警惕,包括警惕自己的道德优越感,不要让它成为我们做不道德的事情的许可和借口。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专栏+ 更多

至2030年中国慢性肝炎死亡人数可达一千万

如不采取紧急行动提高治疗的可及性,到2030年中国因慢性肝炎…[详细]
至2030年中国慢性肝炎死亡人数可达一千万
热门搜索
健康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