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大师”张悟本、“泥鳅教母”马悦凌……从一个个伪中医养生大师走下神坛不难看出,人们对中医养生的热度只增未减,但有时会在准入标准不健全的养生市场迷失方向。昨天,记者从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了解到,东城区已被列入国家21个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试点地区,年内启动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准入制管理。
这意味着,提供按摩、艾灸等八大类养生服务的机构营业前,除得到工商部门许可外,还须卫生行政部门对相关技术规范进行审查。此前,作为公司经营的养生保健机构完全游离于后者的监管之外,实际上,有些养生机构打着“中药秘制方”“针灸养生”“瑶浴调月经”等中医药旗号营业。
>>现状
卫生部门无权监管养生机构
对于近年来养生保健市场鱼龙混杂的现状,市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此新兴行业的有效监管在我国尚处空白地带,也无经验可借鉴。
谈到现状时,该负责人表示,严格意义来说,非医疗机构从事中医治疗项目属于“非法行医”,尤其是针灸等侵入性的治疗项目,但目前此类机构的审批发证权是市工商局,卫生部门并无对非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类服务有监督检查的权力。同时,其中从业人员的资质培训和审批权在人社部门,卫生部门也无权干涉。
本市某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市场上的部分伪中医类的养生保健机构摸准了患者心理,因此主打的功能多分为两类——治疗癌症等疑难杂症类和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养生保健类,共同点是开具包括蝎子、蜈蚣、参茸高价药材或出售自制中药产品,以中医疗法来牟利。
>>试点
养生服务须过中医“入门关”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东城区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探索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制的试点地区,市中医局将和东城区卫生局、工商部门、人社部门协商,尽快出台适宜北京现状的试点工作方案,探索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工作的方法、途径、机制和模式。卫生部门将对养生机构的准入进行把关。
这位负责人表示,本市将对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服务项目、场所与环境、设备设施、人员配备和管理等方面一概进行规范化的准入管理。其中规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可以开展的项目类型包括咨询指导类、按摩类、艾灸类、贴敷类、拔罐类、刮痧类和其他以中医理论、理念为指导的各种物理方法、自然疗法等,各机构不得超范围服务,不得从事医疗和药品销售等活动。
东城区试点工作将在今年年内正式启动,今后,在东城区申请开办中医养生保健类机构的个人或单位,提供和使用的中医适宜技术方法是否正确、操作环境是否清洁都将由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把关,这意味着,市场上的中医养生服务将得到规范化的“入门管理”。
北京养生标准高于国际标准
市中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对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标准》因要具有全国范围的适用性,“要求较低”,而本市的养生保健机构目前提供的服务名目繁多,且不乏高端养生服务机构,整体水平及群众需求较高,因此本市制定的标准将高于“国标”。
国家标准中,对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场所和环境方面提出,经营面积不低于120平方米;咨询指导类用房应独立设置,且每室建筑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开展有操作类项目时,应独立设置消毒室,使用面积不低于6平方米;从业人员不少于3人,且须持有相应资质证书。
对此,上述负责人表示,本市可能将按养生保健机构的规模和可提供服务的能力进行分级分类的准入和管理,如床位数不同的机构面积,需配备的人员数量也相应不同,“而国家标准只是按技术类别进行分类,我们将细化,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执行力”。
>>养生歧途个例
美容院按摩致好腿被截肢
张文国(化名)是一名低保人员,吃尽了假中医的苦。
多年前,张文国患上了脉管炎,一直在东方医院血管科医治。2008年,其主管医生科室调换,没找到自己医生的张文国便听信朋友介绍,去了亦庄一家自称专治脉管炎的中医诊所。第一次开药便让他吓一跳——一服药好几百元,比原来的医院贵了几十倍。
抱着“价高药效或许更好”的心理,张文国在该中医诊所一治就是近3个月,低保钱加上家底钱也凑不够那“天价”药费。令他气愤不解的是,病情非但没见好转,原本略疼的手指变得越发红肿,还不断有液体流出。他抱着诊所开的满满一口袋足有近5斤重的中药材,找到东方医院中医专家鉴定后发现,药材中尽是“虎狼药”——蜈蚣、斑蝥……不仅对病情毫无帮助,而且具有强副作用和强毒性。在医生的指点下和再度接受辨证论治的治疗后,张文国的脉管炎病情已经恢复平稳,目前每月定期到医院开止疼药。
无独有偶,与张文国同在东方医院就诊的一名美容爱好者也遭遇了“伪中医”,并付出了右腿截肢的代价。她在一次腿部按摩中被告知“经络不通”,随即在该美容院按了数次,本来无恙的腿部却疼肿难耐。当肿胀到大腿已成青色球形时,她到医院诊治发现,小腿至大腿的血液回流已经“基本停滞”,整条腿形成多处血栓,除截肢外别无他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彭玉清介绍,目前,美容院、足疗馆等场所以提供中医养生类服务来牟利已成为潜规则,从业人员在进行美容美体或按摩时,凭皮毛般的中医术语来吓唬病人,“您经络不通,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发展为静脉曲张”、“您乳腺导管已严重堵塞,这后果就是乳腺癌”。
在恐吓般的一番忽悠后,马上会推荐店内的经典套餐类产品,如中药油疏通、针灸疗法、经络按摩等,这些无医疗资质的人员“以不变应万变”的疗法不仅与中医药治疗中最基本的辨证论治理念相违背,且严重者会出现极端不良的反应,本是健康的体质也会出现不良反应。
彭玉清表示,这些机构提供的所谓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基本上都非正规的中医方法和理论,而是戴着中医的面具,以营利为目的。由于其在宣传时夸张对某种疾病的“特效”,使许多市民把简单的养生保健当做治疗,凡身体不舒服就到这些保健或美容机构去求“良方”,而忽视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不仅延误了病情,还“治出病来”。
>>公立医院举措
中医医院将建“治未病”中心
在出拳对市场上的养生保健机构进行规范的同时,本市公立中医医院也将推广建立治未病中心。所谓“治未病”,即中医专家通过包括望闻问切在内的体质辨识,对就诊或咨询者给予健康指导,并提出个体化的“未病先防”的方案,包括健康饮食、运动方式、生活起居等方面。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是中心的三大功能,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许多慢性病须及时防范,百姓得了病才治的老习惯该改改了。”市中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本市三级中医医院都已建立了治未病中心,通过提供规范且专业的中医服务,减少百姓的发病率,从而减少患者对打着中医旗号“招摇撞骗”的民营机构的迷信。
据了解,人们对亚健康概念及自身健康的关注度已有所提高,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治未病中心为例,月门诊接诊人次已经由5年前的200多人次增至4000多人次,其中超过1/5的就诊者为疲劳、失眠和抑郁。
市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本市建立治未病中心工作将覆盖至全市区县级中医医院和部分三级军队医院,同时,45家被评为中医工作建设示范单位的综合医院也将逐步开展治未病中心的建设。
此外,为提高公众的中医健康素养和对基本养生知识的掌握,本市今年起将培训1万名家庭保健员,培训内容以养生保健方法和常见病、多发病的日常调护为主,包括了解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的居民平日该吃些什么、正确的运动方式和运动时间等。根据不同疾患人群,还将有不同内容的中医养生健身操。
“家庭保健员将成为我们在基层的宣传员,把正确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以点带面,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给身边的亲朋邻里”,市中医局相关负责人称,十二五期间,本市将打造覆盖三级医院、区县医院、社区医院和居民在内的中医预防保健体系。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李秋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