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夜间急诊室调查:床位设备全满 患者焦急没人安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22日07:54  《生命时报》 微博

  

  近段时间,本报不断接到读者反映到一些医院看急诊不顺心的事,尤其是夜间急诊。要么是到了医院却被告知没病床;要么是看急诊也要等一两个小时;要么是医护人员爱理不理,还有环境脏乱差,人性化服务不够等,都是抱怨的重点。

  《生命时报》记者近日分头调查了北京10家医院的夜间急诊发现,这些问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而深入了解后,我们也发现医院和医生有诸多苦衷。与普通门诊相比,急诊医护人员承受着更大的压力,风险也更高,这个战场更考验他们的医术和意志。而随着病人的增多,医院的急诊科就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负重越来越大。

  记者夜访10家医院急诊室

  北京朝阳医院。调查时间:10月13日凌晨2点20分。此时病人并不算特别多,分诊台有3名护士值班,有名保安背着患者坐在分诊台前,让人略感不适。一位患者在家人的搀扶下,捂着肚子来到分诊台,护士略显生硬地问到:“怎么了?”患者回答:“拉肚子。”在记者观察的2个多小时里,几名护士能及时回答患者提问。可能因上夜班,工作时间较长,她们看上去十分疲惫,语气一直较生硬,脸上没什么表情。

  凌晨3点52分,急救中心送来了一位有心脏问题的老太太,医生很快给她做了检查,简单询问了病情后表示:“我们这没床位了,吸氧机等设备也没有了。患者病情较重,建议转到其他医院,离这最近的是三里屯医院。”但患者家属表示还是愿意在该院治疗,其中一位家属已去办理挂号等手续。此时患者嘴里一直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几分钟过去,家属见好几位医护人员都在旁边站着,有点激动地说道:“那不能给吸吸痰吗?怎么都搁这站着呢?”医护人员这才开始动手给患者吸痰。记者看到,在护士给患者吸痰时,患者嘴里一直在断断续续地嘀咕“医院没床了”,并用右手捶打自己的脸部,护士没做安抚,不过提醒了家属按住患者的手臂。

  记者观察发现,诊疗区卫生状况非常干净,清洁人员会不停巡视清扫,有外伤患者流血后,护士会及时呼叫清洁人员并很快清扫。但在输液室及外面的楼道,地面上有很多纸屑、用过的棉签和小小的包装袋等,从记者走进到离开医院的2个多小时内,一直无人清扫。

  13日晚8点半,记者再次来到朝阳医院,发现此时的患者多了很多。一个姓陈的先生花了一小时左右看完病,他直言:“我最不满意的就是分诊台”。他说,分诊台可以说是医院的门面,护士态度冷淡,我们很多患者也不知道具体该到哪个诊室看病,要是能用电子屏显示或者叫号的方式,就不会这么乱了。

  北京协和医院。调查时间:10月12日晚9点半。一进北京协和医院急诊部大厅,记者就感觉到人多、空气污浊、环境较差。走廊里、楼道口、墙角边到处都是坐着或躺着的输液病人,有些地方只能侧身才能走过去。除患者外,还有一些不明身份的人,在一些公共角落呼呼大睡。

  “7点就来了,9点多还没看上病,这哪是急诊!”诊室外等候的人群中,一个中年妇女不时大声抱怨道。隔开诊室和等候区的帘子不断被打开又拉上,简单地保护着患者的隐私。分诊台前有4个护士忙个不停,其中一个护士态度欠佳,面对患者家属“液没了”的求援时,一脸严肃地反问“你确定吗?”。而在外科诊室外,一个医生的耐心和温和则让人看了感动,他为了问清老人哪里不舒服,特别转过身来,让老人在自己的背后比划。

  北京友谊医院。调查时间:10月13日晚10点 。急诊大厅患者很多,有些地方仅供一人侧身进入,候诊椅坐满了人。晚10点10分左右,有位女士手捂着肚子进来,找不到座位疼得只能蹲在地上。半小时后,一位90多岁的老人被999救护车送来。老人的儿子焦急地说:“我母亲三四天没吃饭了,你们快给看看怎么办。”“现在没空床。”前台护士回答他到。找到医生后,医生也无奈地说:“这个我们也没办法。”在老人被送进医院的10多分钟里,没有一个医护人员上前查看或询问老人病情。

  面对记者“请问没有床位,急诊是不是就不能接诊?”的询问,前台护士似乎有些警觉,但仍只是无奈地反复强调:“现在没有床位。”记者听到,老人的儿子不停打电话沟通,声音很大:“没有床位,让我们病人怎么办?”

  另外,因患者较多,大多数床位之间没有拉帘遮挡,一名男患者在亲属的搀扶下,吃力地用棉被遮挡进行小解。不过,护士和医生对患者的态度较好。急诊大厅里,一名医生正大步向出口走去。一个家属喊到:“大夫,我父亲这个情况怎么样啊?”医生赶忙停住了脚步,回过身来,走到病床前说:“没什么事了,放心吧,明天再输一天就差不多好了。”一个护士为患者拔了针,微笑着询问:“输完液好点了吗?”

  北京军区总医院。10月11日晚10点10分左右。一个西班牙患者因皮肤上有红包前来就诊,诊室当时有很多患者,医生并未拉上手边的帘子,而是直接掀开患者衣服,查看他后背和脚踝处的皮肤,患者隐私未能得到保护。晚10点半左右,有位阿姨急匆匆地跑来,问有没有胳膊受伤的患者,导医护士让她去十三层看看。但没过多久,她又跑了回来说没有找到病人。后来护士又详细询问了姓名和原因,才发现当时因大夫都在抢救病人,无人处理而没有接收,但医院也不知道最后被送到哪里。一位医生把自己的手机借给了阿姨打电话但无人接听。她离开时不停地嘀咕:“这送到哪了呀,上哪儿找去呀。”

  总体来看,该院急诊患者不多,患者来了后基本都能得到及时治疗。对患者的问题,医生都能耐心回答。但在内科诊区,一个护士在给一位上了年纪的男患者吸痰时,语气生硬地说道:“别咬,张嘴!配合我,你咬什么呀?”

  世纪坛医院急诊室。调查时间:10月13日 晚9点30分。在妻子的搀扶下,一个中年男子踉踉跄跄地来到急诊室护士台前。正在忙碌的护士立即起身说:“您好”,态度十分温和。男子怀疑自己是食物中毒,听完患者的介绍后,护士表示,疑似肠道疾病要去肠道科就诊。记者看到,分诊台前有提示牌。

  但肠道科的设置有些不够人性化,距离急诊大约400米。记者再次在肠道科遇到该患者时,他的妻子说,他们两个是一路摸黑才走到这的。他们感叹道,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百米路,可对一个上吐下泻的患者来说,夜里走这样的距离十分煎熬。

  北京儿童医院。调查时间:10月9日晚8点30分。因天气渐冷,急诊门口已将挡风的帘子放下,正当记者想掀开帘子进去时,却发现帘子上贴了一张带血的敷贴。急诊抢救室门口围了一圈人,一位家属在里面和保安激动地争执着,家属的声音几乎整个急诊室都能听到。此时,并无医生护士出面解释情况或维持秩序。就在距该男子四五米处,一名小病人正在抢救室进行抢救,如果情绪激动的患者家长发生暴力行为的话,这名小孩很可能被殃及。记者还发现,一间输液室正在使用紫外线灯消毒,小患者和家属就坐在门口凳子上输液,但输液室与走廊间只是全玻璃隔开,病人有可能受到辐射影响。

  9月26日,记者第一次去调查时还发现,5分钟内有3个孩子在同一张治疗台上打过针,一次性的治疗巾却没有换过。护士拔针后通常要将针头等分离丢入利器盒,但利器盒就放在离治疗台不到5米的桌子上,盒子口没有盖上,也没有任何安全提示语,很可能会引发危险。

  通州潞河医院。调查时间:10月13日晚8点。走进该院位于地下一层的急诊室,记者看到该楼是几十年的老楼,门窗看上去很破旧,墙面斑驳陆离,狭小的厕所地面上尽是水渍,散发着严重的异味。这里病人不算多,一位张女士向记者诉苦道,她前不久的一天深夜,因为剧烈腹痛来到通州潞河医院急诊。由于腹痛和月经有关,于是挂了妇产科的号。急诊挂号室的人说,妇产科值夜班的大夫兼管病房和急诊,必须去病房楼找她。

  张女士捂着肚子,因施工绕过一条很窄很长的通道才到了病房楼,电梯坏了又爬了6楼才到了妇产科病房。此时,张女士都快站不住了,也没凳子,只好靠着墙蹲着。护士站一个人都没有,张女士的丈夫喊了几遍,才走出来一个中年女医生。她态度冷淡地问了问病情,开了几张化验单,如抽血、验尿等。张女士随后又返回到急诊的化验室进行检查。检查完再次爬6楼找到该女医生时,她却说应该再查一个妇科B超。于是,张女士不得不再次在病房楼和急诊室间折腾一遍。

  张女士随后来到位于急诊所在楼三层的B超室,她明明按要求按了门铃但没响,不得不再次在楼道中喊人,后来出来一个睡眼惺忪的女大夫,一脸不高兴地抱怨说“那不写着按铃吗?”张女士说:“我最后诊断是痛经。可看完这急诊,肚子更疼了,连腿也疼上了,而且是一个人疼变成两个人疼。”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调查时间:10月13日晚10点。记者以腹泻为名,挂了内科门诊,挂号处的人非常少,不用等候,护士见记者着急,主动说没有办医院的卡也没事,只要有身份证、医保卡即可。记者拿到内科号一看,496号,叫号器刚叫到155号。

  分诊台有4位护士,能够很快回答患者提问,态度也非常和蔼。一名男护士在了解记者情况后,表示最快也要等1个多小时,建议记者退号后到肠道专科门诊看看。

  因为是新的门诊大楼,急诊室硬件较好,输液室内每个座位后都有紧急呼叫铃可呼叫护士。留观室里,本来只能摆下七八张床,但因患者太多里面至少放了十七八张床,因此显得有些乱,患者隐私也确实难得到很好的保护。

  多数情况下,患者进来后医护人员能及时上前处理。不过,有个中年男人背着一个光着一只脚的女人走进大门,在大厅里四处转悠,不知往哪去,有护士从他们身边走过,但没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过了一会,男人背着女人去挂号了。5分钟后,记者看到他们还没有坐上轮椅,背着急匆匆往诊室去了。

  此外,本报记者还调查了北京医院、北京安贞医院。从总体上看,医护人员都在很辛苦地忙碌,但急救病人来了没床位、卫生环境较差、个别医护人员态度冷漠、有些流程设计不够合理等情况也较普遍。

  医院的苦衷:患者太多,设备和时间有限

  带着这些调查结果,《生命时报》联系了多家医院进行采访。谈到急救病人送来后,因没床位未能得到及时处理时,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梅雪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这其实是北京各大医院共同面临的问题。医护人员一句“没床位”的回复,往往让焦急的患者感觉医院太冷漠。但在他和卫生部急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看来,这却是类似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

  “我们医院抢救区的病床最初设定的是16张,可现在一直加到40张床,但医护人员还是那么多,每个人都在超负荷运转。”梅雪表示,每次在医院满床之后,都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北京急救中心和999,让他们别再送病人过来,但急救人员确实也有苦衷,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要送到大医院,不送他们又不同意。可病人送来之后,不仅没床位,连吸氧机、呼吸机等最基本的抢救设备都因病人太多用完了。他说:“患者抱怨我们不及时治疗可以理解,但我们其实也很想赶紧治,可实在无能为力。没有床位和基本的抢救设备,我们无法给患者提供完善的抢救服务,万一出现意外怎么办?我们要对患者生命负责。”

  事实上,近年来,不断增加的患者人数给医院急诊带来沉重压力。有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的接诊量增加了50%。北京朝阳医院急诊抢救区的患者中有1/3来自周边省市。于学忠表示,急诊本是为解决危急重症患者为主的,除一些患者确属病情需要外,由于现阶段我国患者看急诊没有限制和门槛,导致一些人为图方便,哪怕是小病、常见病等都往急诊跑,占用急诊资源。一项调查发现,急诊科非急症病人的比例达到了32%。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急诊急不起来的问题,不少头部流血、腹痛难忍的患者仍需等待,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的问题,于学忠表示,2011年卫生部提出按急诊病人病情程度决定就诊次序。由于患者人数太多及病情轻重程度不一,会导致等候时间长的问题。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居忠表示,与国外和香港地区相比,中国急诊等候时间并不算长,急诊的劣势主要在急、重病的救治上。

  患者因急诊来到医院,心里是充满未知和紧张的,再碰到态度不好的医护人员,心情会变得更差,对医院的满意度也会降低。在于学忠看来,个别医护人员确实存在态度冷漠、沟通技巧不够的问题,但这是少数。每个医生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治病救人。因急诊病人太多,医生不得不挑最重点的简明扼要地讲给患者和家属,我们自己觉得讲清楚了,患者却可能觉得敷衍了事。中华医学会首届急诊分会副主委兼秘书长李宗浩也认为,医患之间需要更多的理解。整体来说,大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态度还是不错的,急诊工作环境紧张、压力大,急诊医生也是人,会有着急、不耐烦的时候。实际上,在你看到医护人员时,他们很可能已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甚至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双方需要换位思考。

  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医院存在卫生环境差、部分设置不人性化等问题。北京朝阳医院宣传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按规定,急诊输液室和诊疗区的卫生要求都是一样的,可能是因为凌晨两三点,保洁人员休息了导致没能及时清理。因人流量大,她也呼吁患者共同维护卫生环境,做完治疗后不妨费心将垃圾扔到垃圾桶内。而针对设置不人性化的问题,于学忠分析道,肠道科、发热门诊与急诊相隔一定的距离,主要是出于防治传染性疾病的考虑。老百姓应在腹泻、发热时,直接选择这些针对性门诊,以免白跑一趟。当然,医院也应在指示标志上多下点功夫。

  如何让急诊忙而不乱

  患者突然不舒服本来就着急担心,到了医院看急诊是希望得到最及时最满意的治疗,谁也不想是冷冰冰的表情和话语。仔细分析后,我们却不难发现,医院也有自己的难处和苦衷,而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与目前的医疗大环境、国民素质等多因素有关。高居忠认为,大家对急诊其实存在不少误解,毕竟每个来急诊的病人,都觉得自己的病是最“急”的。

  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善联教授看来,医院急诊科存在的这些问题,也反映出落实分级医疗的紧迫性。按照一个理想的医疗模式,很多急诊病人在二级医院甚至社区医院就能处理,没有必要挤到大医院。但目前,因相关政策不配套、医患信任不足等原因,导致患者不愿意到二级或社区医院就诊。同时,也存在部分二级医院将急诊病人“甩包袱”给三级医院的情况。

  胡善联表示,为解决这一问题,三级医院应积极辅导二级医院提高急诊的处理能力。从国家层面上讲,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增加对医院急诊科的补贴,用以完善设备,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不断加强对基层医生的业务水平培训,使他们具有急诊能力。医院也应进一步加强管理,理顺诊疗程序,更加关注患者感受。

  “事实上,服务态度一直是主管部门狠抓的重点,也是医院测评中的重要内容。”北京医管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会通过问卷、电话回访、社会人士的暗访等方式,进行患者满意度的调查。调查中确实发现不同类型的医院有好有坏,不过很多医院也已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出台各项措施改进。

  最后,于学忠建议,老百姓在看急诊时,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当心梗、脑梗等急性疾病发作或发生大创伤时,应就近就医,争取一分一秒,抓住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二是当遇到感冒、起疹子、小切割伤等一般性、非威胁生命的问题时,别迷信大医院,应就近就诊;三是急诊过程中,应遵循医嘱。如果医生说无需输液的话,尽量选择口服的治疗方式。医患双方需要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医患关系才能更和谐。

  来源: 生命时报

分享到:

 
  • 新闻日副首相承认中日在钓鱼岛存在领土争议
  • 体育WTA总决赛-李娜陷死亡之组火拼阿扎小威
  • 娱乐董洁发声明:潘粤明蓄意抹黑 嗜赌致分手
  • 财经光明鲜奶5个月曝出6次质量问题
  • 科技谷歌数据中心探秘(高清组图)
  • 博客钱钟书鲜为人知的幽默 真正的高官气场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大学楼管大叔语录“霸气侧漏”蹿红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
  • 健康敏感部位该怎么洗 为什么做女人更难
  • 女性童颜女星不老术 编辑精选大牌珠宝TOP 10
  • 尚品有腔调的少数派腕表 想当作家先喝酒
  • 星座测试你熟女吗 漫画:12星座御姐控
  • 收藏名贵古琴估价4亿 明代价值连城的乌纱帽
  • 研究发现多吃水果蔬菜可防心脏病
  • 研究称绝经早增加心脏病中风危险
  • 德国一项研究发现儿时吃母乳成年抑郁少
  • 澳大利亚新研究提醒孩子哭闹别马上哄
  • 更多关于 夜间 急诊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