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驳央视手机上网电磁波多5万倍说法

2013年09月17日17:13  南都周刊  

  最新一则有关手机的负面消息是:央视援引台湾电磁辐射公害防治协会的消息称,手机在上网时比平时的产生的电磁波多5-6万倍。

  这个恐怖的数据是否准确?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手机的“平时”状态又是指什么?手机用户不得而知。

  电磁辐射测量难

  这项测试的操作人台湾电磁辐射公害防治协会副秘书长邱春华告诉《南都周刊》,5-6万倍的差距是手机停用上网功能,保留通话和短信功能,并处于待机状态和手机开通上网功能,并操作手机程序“line”时,手机辐射值的差距。

  “line”是台湾流行的一个手机程序,安装了line之后,可以免费给朋友发讯息和通话。

  邱春华针对苹果、三星、htc、索尼等10款手机,分别在“停用上网功能,保留通话和短信功能,手机待机”、“开通上网功能”、“开通上网功能,并操作使用app程序line”的三种状态下监测手机的电磁波值。

  测试数据乍看起来有点吓人,在手机上网并操作程序line时,手机发出的最大的电磁波值是手机关闭上网功能时发出的电磁波的5-6万倍,其中一款手机在上网时产生的电磁波辐射的最高值达67548微瓦/平方米。

  “这个说法是不靠谱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侯健强说,“手机上网比不上网的电磁波辐射会大一些,但不会上万倍地大,差别应该在十倍到几十倍之间。”

  测试环境中的电磁辐射是一件相对专业和复杂的工程, 不能够只测试某一个点,某一个瞬间的数据。

  更专业的做法,应该把手机放在一个暗室中,接收不到基站的信号,在暗室中设置一个基站信号控制器,控制手机处于一个准确的状态才能监测它的电磁辐射,而且不会采用一时一点的数据,需要多点多时段的数据加权平均。“如果只是随机测一测,肯定是不准确的,”侯健强说。

  科学松鼠会会员、通讯专业博士“奥卡姆剃刀”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提到,手机3G上网时产生的辐射值大概是通话时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手机上网时的辐射比通话时更小。

  手机辐射最高值未超标

  各国政府控制手机辐射有两种武器——电磁辐射防护标准和手机的sar值。

  电磁辐射防护标准用来控制环境中的电磁辐射强度,根据中国制定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手机的辐射限值是连续6分钟的平均功率密度为40微瓦/平方厘米。这已经是及其严苛的标准,美国的标准是600微瓦/平方厘米,比中国标准宽松很多。

  对比台湾电磁辐射公害防治协会提供的手机在上网时产生的电磁波的瞬间最高值67548微瓦/平方米,换算成“微瓦/平方厘米”的单位,应该是6.7548微瓦/平方厘米,远低于国家标准。

  手机的sar值是另一个重要标准,它是指人体对手机辐射能量的吸收率,美国的标准是1.6w/kg,欧盟的标准是2.0w/kg,中国的手机采用欧盟的2.0w/kg标准。

  无论在哪个国家,超过sar安全限值的手机都不允许在市场上出售。而且sar值是在实验室中,模拟最糟糕的条件,手机以最大功率工作时测量的数值,而手机用户在实际使用时,接收到来自手机的辐射会更低一些。

  患病率夸大

  台湾电磁辐射公害防治协会还指出,长期电磁波暴露更有可能造成电磁波敏感症,同时还引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称,3%-5%人患有此症。

  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一份报告指出,一项职业医学中心调查估计电磁辐射超敏反应为每百万人中有个位数的患者。

  “他们把电磁波敏感症的患病率夸大了10000倍,”奥卡姆剃刀说,“电磁辐射敏感症状的产生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是否有辐射并没有关系,而是患者认为自己处于电磁辐射之中,更像是心理疾病。”

  手机辐射会不会危害健康这个话题已经争论了几十年,虽然多数研究认为,手机辐射并不会危及人类健康,但在2011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Interphone项目,综合分析了13个国家的研究数据得出结论,虽然使用移动电话10年以上者罹患胶质瘤和脑膜瘤的风险没有增加,但在10%移动电话累计时间最长的使用者中胶质瘤的风险有所增加。

  根据这个研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手机辐射列为可能导致人类癌症的物质——和咖啡和咸菜处于同一级别。

  正如台湾大学电机系教授吴瑞北所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旨在维护人类健康,对致癌性归类倾向严苛是可以理解的。在电磁安全规范下,几十年来好几十亿人口长期享受了电磁波对生活的便利,又不致影响人类的健康,此一规范已经经过历史严酷的考验。持续维持国际对电磁暴露的安全规范,民众使用手机进行无线通讯仍然可以放心。但如果对其使用仍然担心者,可以遵照WHO的建议使用耳机,减少或减短通话时间。恐惧是人类最大的疾病,不必要的过度担忧反而有害健康。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