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言堂

多元化办医能否真正破解“看病难”

2014年04月21日17:23  新浪健康博客    收藏本文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这一举措能否有效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呢?而随着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这一举措又能否真正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呢?

看病难看病难

  放开非公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只是政府推动社会办医的一个配套政策,这无疑是让本来属于市场的回归市场的一种做法。而事实上,现在很多省份的非公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都是放开的,本来就没有什么“利好”。非公医院在优于公立医院的价格环境下,依然没有走出一条“物有所值”的路子来,或者大多数依然在公立医院的价格管制下走低价路线。

  最近南北有两则截然不同的消息:北京进一步削减公立医院特需规模;广州市妇儿中心妇产科大升级,开设每天3000元的特需病房。我们先不说公立医院开办特需医疗的“必要性”,从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来看,就出现了“南辕北辙”的现象,一种模糊而混沌的医改现状已经彰显眼前。事到如今,价格似乎不是非公医院走出困境的“救命稻草”,关键在两点:一是非公医院的技术如何取信于民,服务如何取悦于民;二是公立医院何时回到原点,完整地体现公共财政办医的公益性。

  一、服务

  在医院,服务有两种:一种是医技性的服务,另一种是非医技性的服务。在中国,患者普遍对公立医院医技性的服务信任度偏高,但对医护人员非医技性的服务不满意。而对非公医院“笑脸”服务背后的“欺诈”忧心忡忡。医院如何实现两全其美,而患者又感觉物有所值呢?

  这就是一个服务的提供与服务的感受的问题,是一个服务管理与服务营销的问题。在医技性服务没有达到同质化的时候,希望能看好病是人们的第一需要,不管是在民营医院还是在公立医院,往往选择的是技术优先。当医疗技术同质化之后,围绕患者满意度的非医技性的服务就显得很重要,服务满意度管理就成为服务提供者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在看好病的同时让患者获得被尊重的人性化服务,这是医院服务上了一个层次。但是大家必须明白的是,服务是需要投入的,也是需要购买的。作为公立医院的服务定价,它不可能为所有的人提供“享受型”的非医技性的服务。按照当前的公立医院服务价格标准,医院也难以从“比较廉价”的价格中获得更多的钱来提高服务质量,尤其在施行了药品零加成政策之后,钱从哪里来?

  现在大家对公立医院不满意的不仅仅在于价格,还在排队耗时。两亿人次"挤"在北京看病的现象说明什么呢?人们信赖的是大型公立医院的服务。也试想一下,在当前患者如蜂的公立医院,在有限的医生和护士下,能有多少空间和时间去满足每一个患者的服务呢?我们可以分析“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现象:医生看一个病人3分钟,则1个小时看20个;如要排队3小时,病人则在第60位。如医生每个看30分钟,每天工作8小时,则每天只可以看16个病人,那么排在第60位的病人得排到第4天倒数的第5位。另一个事实,大部分公立医院并没有得到政府全额的投入。因此面对众多的病人,医院唯有尽量满足已经在排队的患者,医生通过体力来“薄利多销”,来弥补“体面的”收入。所以,时间对医院和医生而言,也同样非常重要。因此,提高医院服务水平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也需要有投入。人们的心态,医技服务和非医技服务均处于较高的水平是最大多数人所希望的。“享受型”的服务谁来提供呢?

  二、定位

  两亿人次"挤"在北京看病的现象也足以说明中国的医改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大病不出县,政府仍须努力,尤其要在服务能力上出真招!政府在医改中的作用是什么呢?有两点:一是将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社会公平地提供;二是政府将不能管也不应该管的事交由社会来办。从目前来看,政府五年2万亿的投入并没有发挥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存在轻视人才的价值观和缺乏合理使用人才的机制。最简单不过的例子就是将钱大部分投在基建上,但对人才的培养,就连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都试图通过市场来解决,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又有什么机制吸引他们下去基层呢?事实上,5年医改基本上就是市场主导的医改,一个由公立医院主导的“市场”——公立医院在市场上与民营医院争夺市场。之所以说它是市场主导,是因为公立医院无限制地扩张,大小通吃,并且高端市场的份额也无限占有,连国际医疗旅游的业务也统揽;之所以说它是市场主导,是因为公立医院并没有真正向基层发展,使病人下沉,所有什么双向转诊、医联体等等都是以市场为导向,导致更加严重的医生与病人双虹吸现象。当然,不可否认,它也是伪市场或类市场,市场只能自动配置在“人流”中,“钱流”中!

  所以,当我们在推动社会办医的同时,要非常清楚地意识到政府的责任,要按照李克强总理要求的政府要在基本医疗上真正管好!政府应责无旁贷地加大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提供安全有效的公共服务,建好医疗安全保障网。这就是政府的职能定位!

  三、 监管

  目前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的运行机制基本一致,目的都是在“尽可能多赢”。在“赢”的战略中,公立和私立没有明确的边界,连我们中央的文件都是语焉不详。比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的改制”,究竟是改为“混合所有制”还是全社会资本,没有具体的法律文本指导如何进行。大家都明白不同的资本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如果政府不投入公立医院,那么公立医院可以改弦更张,也像企业一样从社会获得资金来发展。此时,公立医院没有不想赚钱的院长,也没有雇用不能赚钱的员工的管理者。

  人们总认为私立医院巧立名目套取国家医保费,私立医院笑脸宰病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普遍夸大和编造病情。这种现象无疑都存在,而且在公立医院也同样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所有的医院都必须自律,要懂得声誉就是生命的道理。再有一个就是要加强监管。在今后的一段时期,监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上面讲的违法行医需要监管,还有一种违法行医也必须监管——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这种监管对政府是一个考验,除非政府不办医,否则,政府办医的责任就一定要到位。比如,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指出:县级政府对所办医院履行出资责任,禁止县级医院举债建设。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严禁医院贷款或集资购买大型医用设备。如今,举债风再起,扩张风更猛。殊不知,这种举债与扩张不仅仅使民营医院边缘化,还使不合理的医疗增长更烈,虹吸力增大。只有监管才能使市场更加有序,责任更加分明。

  【结论】在政府责任到位的情况下,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清晰了,多元化办医一定可以使服务内容分化,也可以促进服务质量不断改进,一定可以缓解看病难。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