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言堂

警惕心脏健康四大雷区

2014年11月04日09:10  新浪健康博客    收藏本文     

  “心血管疾病让中国人少活近5年”,长城会上,来自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的一句话让在场的人吃惊不小。数据来自哪儿呢?赵冬及其团队对2010年国家疾病监测系统数据进行了评估,他们发现,心血管病死亡导致我国人群平均期望寿命缩短4.79年。
  防大于治,永不过时。“防控高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病早死的重要方式”,赵冬教授表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给心脏健康埋下“雷”,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发现这些“雷区”,进行干预和治疗。
  雷区一:胖肚子——
  中国男人腰围应再减5厘米
  “大胖肚子、小细腿儿,圆滚滚的像苹果”,这是很多中年男人的身材,而腹部肥胖带来的问题就是内脏脂肪含量很高,更容易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趁着年轻好减肥,赶紧把“胖肚子”这颗雷扫掉。
  胖不胖谁说了算?腰围是比较方便测量的一个标准。但是,相比于女人,男人的腰围更受“冷落”。在本届长城会上,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社区防治部的赵连成教授做的报告就是关注“男人的腰围”。
  2010年,中国心脏大会上的专家曾就“女人腰围上限是80厘米还是85厘米好”做过辩论。其实,关于男人腰围标准也有争议,是不超过90厘米,还是85厘米?现在这个标准也有点乱。
  “包括《高血压指南》等在内的一些文献及很多临床医生,普遍用的都是90厘米的切点,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临时工’。以前我们没有自己的腰围指标,于是 WHO就根据美国等国家的标准给亚洲推荐了一个‘临时标准’。” 赵连成教授补充。
  为弥补这块空白,中国肥胖工作组曾做过一个针对24万人的回顾性研究,得出了“中国男人腰围不超过85厘米才健康”的结论,在原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也推荐男性腰围以85厘米为切点。
  尽管有相对科学的依据,这个推荐值尚却未得到临床专家的支持,所以,赵教授在现场呼吁,中国男人的腰围标准应该再减5厘米,用85厘米的切点。为什么呢?赵教授解释,相比于欧美人,亚洲人的内脏脂肪比例要高,相同体重,亚洲人更容易腹部肥胖,所以标准应更严格。
  有了标准,那怎么测才更准确呢?赵连成教授建议,在一天中的同一时间,用同一把软尺,测量相同的部位(大约在腰带所处位置),测量时放轻松,不要屏气。
  雷区二:生孩子——
  “开滦研究”聚焦危险孕妇
  “儿奔生,娘奔死”,说的是生孩子的危险,除了羊水栓塞这种紧急险情,生个孩子还可能会让你在老了更容易得高血压。在长城会上,开滦总医院院长吴寿岭给大家带来的“开滦研究”就讲了这个事儿。
  “开滦研究”是开滦总医院2006年开始的针对开滦集团所有员工(15万人)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做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及干预研究,其中有一部分是“妊娠期对远期高血压发病率的影响”。
  哪些险情会让准妈妈们在将来老了更易患高血压呢?开滦研究发现,有三种情况需提防,分别是妊高症、早产和低体重儿。出现妊高症的女性,老了患高血压的比例是29.87%,而没有妊高症的女性,比例只有18.87%;如果孩子是早产,妈妈将来患高血压的风险比非早产的增加了1.3;如果孩子是低体重儿(出生体重低于2500),这个风险将增加1.6倍。
  “因为雌激素等的影响,怀孕生子对女性来说是一种心血管应激,所以,女性在孕期容易出现高血压等问题。另外,我们发现,生完孩子的女性体内还持续存在低度的炎症反应,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吴寿岭院长解释道。
  “有了孩子,就没了自己”是很多新妈妈的状态。吴寿岭院长提醒,如果出现过妊高症,新妈妈在产后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血压情况,最好买个血压计,定时监测。饮食上也要注意,在保证足够母乳的前提下,控制好体重。英国每日邮报今年3月份曾报道过,加拿大西奈山医院一项研究表明,产后3~12个月减肥失败的话,将增加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
  预防妊高症也很必要。高血压、水肿和蛋白尿是妊高症的三个主要信号,尤其是在孕20周后,一定要定期做产检,尤其是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准妈妈,在孕晚期要控制好体重,每周增长体重应控制在500克以内。
  雷区三:坏心情—— 女性更年期要防“双心病”
  绝经后女性是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在50岁前后,伴随更年期到来,身体走向衰老,血压、血脂、血糖异常的发生率增加,各种疾病相伴而至。“对于更年期女性来说,坏心情也是心脏健康的不利因素。”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刘梅林提醒,失眠、抑郁、焦虑、爱发脾气,更年期女人容易发生情绪波动,导致女性生活质量降低。但是,可别小看这些心病,弄不好就会转为心脏病。《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专家共识》提出,“患抑郁症的女性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显著增加,女性冠心病抑郁患者长期死亡率增加,有抑郁情绪的女性更容易体验心绞痛。”由于女性冠心病患者症状经常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
  精神压力及不良生活习惯,可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增快,导致女性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增加。“更年期是身体一个调节再适应的过程,生理、心理均参与其中。不少更年期女性会患上‘双心病’,心理和心脏都出问题。”维持“双心健康”至关重要。
  另外,这个阶段的女性往往更愿意“牺牲自己,成全家人”,生了病也总是拖着,好不容易去看医生了,在说病情时,还往往家长里短、理不清,掩盖了真正的问题,让医生也误以为是更年期闹情绪呢,从而耽误了病情。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防治“双心疾病”,是更年期女性要做好的功课。戒烟、避免吸二手烟,限酒、限盐,调整饮食结构、坚持有氧运动和控制体重,使BMI小于25kg/m2、腰围小于80厘米。刘梅林还强调,不推荐常规服用多种维生素、维生素D、叶酸等预防女性心脑血管的健康,若需服用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预防应谨慎,高危患者使用时应关注有无出血倾向。胆固醇升高伴有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绝经后女性应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使血脂达标。此外,应该积极治疗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雷区四:没症状—— 近七成人“不明不白”地走了
  “有很多冠心病人猝死之前完全没有症状,猝死后送到医院一查才发现这人有冠心病。”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马涵英介绍,心血管病可以说是沉默的杀手,指的是心血管病发展过程中,会存在没有心脑血管症状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但没症状,不等于没有病。
  “症状是病人自己的主观感觉,病人有症状就诊时就会主观地讲出一些事情,从英语来讲叫complaint,就是‘主诉’,但是如果病人没有症状,比如高血压,尽管他的血压可能很高,但是病人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于是忽略了就医和治疗,一旦发病,很可能就无法挽回。”马涵英教授解释。
  《中国心脏性猝死尸检研究:531例病理学分析》中公布了中国30年心脏性猝死531例尸检病理学注册研究结果,其中有一个数据令人不寒而栗:猝死发生前有症状者仅占33.1%,最重要的死因是冠心病,占猝死人数的52.9%。也就是说,有近七成人都是“不明不白”地走了。
  怎么知道你和心血管疾病挂不挂钩呢?“我经常让我的病人算算自己能得多少分,”马涵英教授说,INTERHEART研究表明有9个因素可以解释90%以上心肌梗死的发生危险,分别是:血脂异常、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腹型肥胖、社会心理因素(抑郁紧张压力大)、少吃蔬果、缺乏运动和大量饮酒。“有这当中的一个因素就给自己加一分,得分越高,你离心血管病就越近。要想远离心血管病,一定要开始减分行动。”
  除了这些危险因素,生活中还有一些诱因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发作。“有的人可能身体很健康,也没有危险因素,但也可能因为一个诱因,就猝死了。”马涵英说,长期熬夜、情绪过于激动、便秘等都是可怕的诱因。“因此,我现在经常建议我的病人循生物钟、睡子午觉、葆好心情,并且力所能及地锻炼一下四肢长肌来进行缺血预适应训练,因为全身肌肉中,四肢肌肉与心肌的关系最密切,因此锻炼四肢肌肉能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文章关键词: 心血管病心脏雷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