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言堂

北京市疾控中心杨鹏驰援几内亚抗击埃博拉纪实

2014年10月24日15:20  新浪健康博客    收藏本文     

  从几内亚抗击埃博拉疫情归来的杨鹏,与熟人见面打招呼有了新的方式——两拳轻碰,而不是握手。他解释说,这是在几内亚时大家的习惯,开会沟通信息时,很多人来自疫区,握拳比握手更安全,而且紧握拳头的动作会给大家以鼓舞。“在那里,我们一直处于战备状态。”杨鹏说,即使现在回来了,还每天揪心于那里的状况。

  “去几内亚,我有准备”

  8月15日晚,国家卫生计生委向几内亚派出的医疗专家组随同第24批援几医疗队出发,承担埃博拉疫情防控救援任务,杨鹏是医疗专家三人组中的公共卫生专家。

  “去几内亚,其实我有准备。”杨鹏说,8月13日下午接到通知时,他正在查询有关埃博拉的文献。作为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副所长、流行病学专家、杨鹏在甲流、H5N1、H7N9等传染病暴发时都冲在第一线,是名副其实的传染病防控专家,加上流利的英语及国际交流的经验,他确实是合适人选。

  8月15日出发前,杨鹏正患感冒,面容憔悴。9月17日归来,同事们发现他明显又瘦了许多。从他在几内亚发回来的一份份报告、一张张照片,就能看出他在那里是如何争分夺秒地工作。

  “国家给我们明确了6项任务,包括了解疫情信息、指导防控、开展培训等,我们必须圆满完成。”杨鹏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埃博拉疫情信息都比较滞后,也不全面,国内对很多信息不了解,专家组必须把这些信息搜集汇总,包括当地防控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及时报告给国内有关部门,以便后续援助开展,同时这些信息对我国开展防控准备工作也非常重要。

  “我们一直紧绷着一根弦——在当地的中国人出现埃博拉病例怎么办?”杨鹏说,专家组和医疗队到达几内亚时,正值西非疫情开始快速上升时期,大家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如果有在当地的中国公民感染埃博拉病毒,专家组要配合医疗队积极开展救治工作。虽然对此早有完备的预案,但是当地的客观条件还是让人非常担心。

  “我们不能出问题,否则患者救治、患者居住地消毒、密切接触者追踪和医学观察等,会给当地本来就紧缺的医疗资源造成更大负担,也会加剧当地和国内的恐慌。”杨鹏说,令人欣慰的是当地中资企业、华人防护做的都比较好,注意发热病例筛查、勤洗手等个人卫生,目前还没有中国公民在那里感染埃博拉病毒。“这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杨鹏说。

  对埃博拉有更多新认识

  “几内亚面积25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万,首都有5个区,全国分为7个大区、33个省。”杨鹏保留着多张在几内亚时常用的地图,谈起该国疫情分布、源头、防控难点等了如指掌,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一位流行病学专家的职业特点。“对几内亚及周边国家的地图必须熟悉,不然理解不了疫情信息和规律。”他说。

  埃博拉出血热只在非洲一些地区流行,国际学术界对其了解也不多。“有机会到疫区,可以对埃博拉有更多新的认识。”杨鹏说,埃博拉出血热发病初期症状较轻,这对及时防控是个挑战。各地都在说自己发现的患者临床表现,与此次疫情之前的认识相比,目前临床更加重视发热、呕吐、腹泻、乏力等症状,但是还没有文章对这些临床问题进行汇总。疫区对患者的治疗条件有限,无法监测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各种指标变化、总结规律。

  医疗专家组到达之后,正赶上疫情快速上升期。杨鹏根据自己搜集的信息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是现有治疗中心远远不能满足患者治疗需求,大量患者无法及时有效隔离治疗;最重的疫点位于边境原始森林地区,无法有效控制人员往来;一些病例发现后,无法找到密切接触者,更别提医学隔离观察了,相关工作还受到村民抵制;患者感染来源不明,死亡病例得不到及时掩埋等。

  “现在很大的问题是不时发生一些社会事件,使防控工作面临阻力。”他说,比如政府派人到一些地区消毒,当地人闻到消毒液的奇怪味道,误以为是病毒在散布,极力阻止消毒工作,以至于发生冲突甚至需要警察介入。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很多政策和防控措施执行不下去,对民众的风险沟通工作没法进行。对于西非快速上升的疫情,已经回国的杨鹏仍然很着急。

  病媒生物很多,习惯就好了

  到了几内亚,生活、后勤等保障主要靠自己做。大家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护目镜等,对驻地进行彻底消毒,背着几十斤的消毒器具干了一下午,护目镜里都是雾气,衣服也被汗湿透了,但杨鹏却说:“这比甲流时给病例做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轻松多啦。”

  除了埃博拉,西非地区还有疟疾、黄热病等传染病肆虐,很多人都知道去那里要注意防蚊子叮咬。杨鹏刚到达时也比较在意,但很快就不在意了。“蚊子咬是家常便饭,总不能躲在蚊帐里不出来干活吧。”他说,那里病媒生物很多,习惯就好了。

  刚到时睡在蚊帐里,杨鹏感觉身上痒,却看不到蚊子,在别人的提醒下他才发现是蚂蚁。回来后他提醒继续支援西非的同事,要带些防蚂蚁的用品。为了预防霍乱等肠道传染病,大家每天吃很多大蒜,呆1个月吃的大蒜相当于平时1年吃的。被蚊子叮咬多了,很可能感染疟疾等病,而且疟疾潜伏期可达30天,回来后过阵子可能才发作,但是杨鹏说:“回来就不怕了,即使感染了,北京的医疗条件也能治好。”

  与物质保障相比,专家组在几内亚开展工作最大的障碍是语言。杨鹏说,几内亚官方语言是法语,但是当地的法语跟法国人讲的也不一样,有时开会就是听“天书”。国际救援组织的人基本都能讲英语,但是要听懂各个国家的英语,也不容易。但是专家组必须克服困难,了解详细信息,提出防控建议。

  虽然身处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但是杨鹏感觉到几内亚人对中国人很友好,这给他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也让他们感受到真情和温暖。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几内亚,停电是常态,手机和网络信号时有时无。每天工作开始前或结束后,杨鹏都会主动和单位联系,介绍工作进展。在上不了网的时候,杨鹏就请单位里的同事帮他查资料,用邮件发给他备用。

  有一天杨鹏没发回信息,同事们很担心。到了夜里零点30分,杨鹏发回工作信息和照片。他说:“今天给一个中资企业做防控与健康知识培训,前两天在停电间隙收集整理的材料都用上了。科学的防控指导很重要,因为恐慌比疾病影响大。

  “几内亚贫穷与疾病相伴,各类传染病高发,与当地人的收入相比,物价很贵,医疗费更贵,人们不看病,因为看不起。敬佩这几十年来到几内亚的一批又一批医疗队员,在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每天救治大量病人,这是真正的大爱!

  “中国14亿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解决了教育和医疗问题,可以对兄弟国家伸出援手,我为我的国家自豪。作为一名中国公共卫生人员,我更自豪,因为我可以帮助当地人,希望我们的到来,能为当地的疫情防控带来希望的曙光。”

  看到这些话,很多同事的眼圈都红了。

  “杨鹏去援非就等于北京疾控去援非,代表着中国公共卫生的水平,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必须当好坚强后盾。”同事们给予他最大支持。

  杨鹏的回复也让大家感动:“请放心,我一定能够做好自身防护,听从大使馆统一安排,与其他专家和医务工作者通力合作,积极开展工作,为当地的埃博拉疫情防控做出北京公共卫生专家、中国公共卫生专家最大的贡献。”

  在按原计划离开几内亚的当天上午,医疗专家组还在做培训,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回国转机途中,因为法国航空公司员工罢工,他们转乘国航,在巴黎机场候机15个小时,在那里,3个人抓紧时间完成了总结报告并发回国内。

  “这才算圆满完成任务。”杨鹏说。

文章关键词: 几内亚疾控中心杨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