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点紧靠废品收购站,到了夜深人静时偷偷生产,排出污水的臭味四处飘散……
记者接到即墨市民反映,经过蹲守发现污水是从一个加工炸鱼的黑作坊流出来的。记者暗访发现,这个黑作坊利用“三无”油盐加工炸鱼,还用柠檬黄来调颜色。6月17日即墨食安办组织各职能部门一举捣毁了这个炸鱼的加工黑窝点。
暗访 从工厂买下脚料做炸鱼
6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即墨城马路附近李先生居住的小区,在李先生带领下来到污水沟附近,发现里面都是发黑的臭水。“臭鱼味是从哪里来的啊? 这么熏人。”记者询问旁边一家废品收购站里一位男子 ,这名男子显得非常警惕,只说“ 是加工臭鱼的 ,都是晚上加工。”对于具体地址却不愿意透露。6月15日晚上9时许,记者再次来到污水沟旁 ,顺着臭鱼味道一路寻找,最后发现路西边一个临时搭建的低矮平房附近味道特别浓,这处平房的大门紧闭,里面灯火通明。记者绕到门头房后面,透过窗户看到里面有一名男子正在加工臭鱼,里面烟雾缭绕,现场污水横流还不停向外排放。
随后,记者以订货的名义走进了这家加工点,屋里只有老板一个人,看到陌生人夜晚到访,老板有些紧张。因为油锅里正炸着鱼块,老板没说几句就返回加工车间,快速用大漏勺捞出炸鱼倒到旁边一个铁篮子里。
记者看到,这个车间大约有30多平米,房间里很昏暗,中间位置摆着一口大锅,大锅里的油在沸腾着,旁边空地上支着一个铁架,上面摆放着盛满了炸好鱼块的铁篮子 。地上和墙上都满是油渍,并泛着刺鼻的气味。车间里还有一个房间,拐角处堆着不少碎鱼块。
“你们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炸鱼的?”老板捞完鱼块后询问记者,记者赶忙谎称是一位朋友介绍来的,并准备大批量购买,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谈老板才渐渐 放下了戒心。“就我一个人干活,一天也加工不了多少。”老板一边继续炸鱼,一边向记者介绍说。“这些鱼块怎么这么碎啊,闻起来还有些异味?”记者指着堆在 墙角处的一堆碎鱼块问道。“不瞒你们说,这些鱼块都是我从沙子口一家工厂买来的下脚料,工厂将好的鱼块切掉,这些都是剩下的。”他向记者透露说,“主要是 鲅鱼。”
揭秘 用的油盐都是三无产品
“我每天也就炸一百来斤,没有多少利润。”老板说,他按照每斤2块钱的价格从工厂购买这些下脚料。“大一些的放在一起,碎鱼块放在一起。”他告诉记者,挑选好之后,他会先将这些鱼块洗净,然后用盐腌制。
记者在现场看到,用来腌制鱼块的一个小铁盆里盛放着半盆白色粉末物。“这些盐比成包的细盐每斤能便宜5毛钱,是我从市场买来的。”老板告诉记者 说,这些盐每斤才1块钱。“因为用得多,我不得不考虑成本。”随后,记者在门后面发现了大量的这类盐,用普通的编织袋盛放,没有商标、生产地址以及保质期 等,明显属于三无产品。
另外,记者还发现,油锅旁边放着几桶油,这些油明显发黑,散发着一股臭味。在老板出示的收据上也没有这种油的生产日期,也属于三无产品。此外,记者还发现了一桶柠檬黄。“这些柠檬黄是腌制鱼块的时候用的,是为了让炸出来的鱼更加好看。”采访时,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这些鱼块都是下脚料,而且颜色发黑,使用柠檬黄“美容”后炸出来的颜色就很鲜亮了。“颜色是好看了,可吃了危害就大了。”知情者表示。
流向 炸鱼进市场,卖得还挺火
掌握到证据之后,记者向老板要了手机号便借机离开了。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炸鱼的流向,6月17日凌晨4时许,记者换了一辆车早早守候在了加工点 周围。天亮后,从加工点里开出一辆银灰色的面包车。记者看到,开车的正是老板。随后,记者跟随在这辆车的后面。大约半个多小时后,车停在了一个农贸市场门 前。老板将车上的货物搬到了一个摊子上,不久就开始有顾客询问并购买炸鱼。记者在现场看到,购买炸鱼的主要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生意比较火爆,七八个盒子 里的炸鱼很快就卖得差不多了。
啥证也没有,当场被取缔
随后记者将情况反映给即墨食安办,执法人员随后赶到现场,他们对现场的情况进行了仔细查看,屋子里苍蝇乱飞,在一个墙角处堆着一大堆死苍蝇,恶臭味更熏得人难以忍受。一位执法人员告诉记者,之前他们曾经来这个地方进行过清查,当时查出了几家黑作坊,但是这个黑作坊实在太隐蔽,他们没发现。
“这个加工点什么证件也没有,是一家典型的黑作坊。”联合执法人员告诉记者,经过初步调查,这家作坊没有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 照。经过现场调查发现,这个加工点不仅没有任何的证照 ,而且加工环境十分恶劣,根本不符合食品加工条件,执法人员按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对这个加工点予以当场取缔。随后执法人员和街道办的工作人员把现场三 无盐、加工好的半产品和产品 ,以及加工工具装到面包车上,执法人员表示将对这些查封的物品予以销毁。
“ 我是接手了别人的生意,以前我不是干这个的。”炸鱼黑作坊老板王某告诉记者,他老家是东北的,以前是给别人打工的 ,听说干小作坊挣钱多就想通过干小作坊“发家致富”,今年春节后他才从一位姓孙的东北老乡手里接手了这个作坊,干起了炸鱼生意。
“我进货的时候原材料是2元一斤,到市场上卖四五块钱一斤。”王某告诉记者,刚开始在这里干炸鱼生意时,他也被熏得受不了,但是渐渐的 就习惯了。他说,他的孩子在东北老家,因为怕孩子被熏坏了,到现在也没敢把孩子接到青岛来。“有时候自己想想也知道这样不好。”王某表示,短时间内他不想 再干炸鱼生意了,“如果再干的话,我肯定找一个干净的地方,先办出相关手续再进行加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