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1年15件重大健康事件 瘦肉精染色馒头入选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0日07:55  中国新闻网 微博

  为了健康,人们一直在努力。新年伊始,回望2011年,人们过得如履薄冰,生活健康领域大事小事不断,从食品安全健康,到医药卫生健康,无不震荡着人们的感知:地沟油流向餐桌、双汇被曝含瘦肉精、多地抢购碘盐、来自台湾的塑化剂风波……这些事件一次次考验我们的科学素养、社会的诚信、职能部门的公信力。2011年15大健康事件,竟有11项与吃有关,13项曝出了健康领域的不安全和风险,我们想要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在新的一年仍然还任重道远。

  回望2011年健康领域发生的大事小情,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医疗卫生,哪怕是再细小的事情,都牵动着社会公众敏感的神经:经历了日本大地震期间的抢盐闹剧,见证过来自台湾的塑化剂风波,为可能出现在餐桌上的地沟油而焦虑……当然,我们也有幸分享了青蒿素获大奖的喜讯,不妨看看多位专家、媒体人士以及读者评选出的2011年15个重大健康事件。

  无知谣言引发抢盐狂潮

  镜头闪回: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突发9.0级大地震,位于福岛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漏。受外界“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及“此后一段时间内生产出来的盐将受到核污染”等传言影响,从3月14日开始,我国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民众抢购食盐行为,并向全国蔓延,3月17日达到高潮, 一包1元多钱的碘盐竟然炒到了18元。3月17日后,有关部门采取行动,增加碘盐市场供应;专家学者针对传言纷纷解释说明,到3月20日,碘盐市场逐渐恢复平静。民间以“谣盐”代替“谣言”,专指此次抢购碘盐事件。

  点评:“谣盐”,反映出民众科学素养的不足。尽管摄入适量的碘确实有助于防辐射,但吃碘盐却无法达到这个目的。这中间只需一次简单的数学运算:每千克碘盐中只有20毫克到50毫克碘,如果靠吃碘盐来防辐射,一个人必须每天吃2千克到5千克碘盐才行!换句话说,在能防辐射前,人早已因大量摄入食盐造成脱水而死了!

  恐慌多起于未知,谣言止于智者。从2003年非典时抢购板蓝根、口罩,到今年的抢盐风潮,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信息公开、关注危机干预。当然,我们自身也要提升科学素养,增强独立判断力,勿让抢购潮再次上演!

  地沟油流向百姓餐桌

  镜头闪回:2011年9月,公安部统一指挥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历时4个月成功破获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6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此次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32名,同时扣押食用地沟油100余吨。据嫌犯交代,购买的地沟油主要销往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粮油批发市场。中国人一年消耗食用油3000万吨,而“地沟油”就占300万吨,也就是说每10顿饭里,就可能有一顿是“地沟油”做的。据了解,“地沟油”经过几番处理,再依据现有食用油国标检测,指标上却是“合格品”,连检测都测不了。卫生部2011年多次征集地沟油检测办法,均无功而返。

  点评:继2010年之后,地沟油再次“荣登”年度新闻事件,“地沟油”流向餐桌的传闻终于得到了证实。医学研究表明,长期摄入地沟油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如发育障碍、易患肠炎,并有肝、心和肾肿大以及脂肪肝等病变。地沟油中含有黄曲霉毒素、苯并芘等强致癌物。12月13日,刚刚成立两个月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通告,称正组织开展地沟油检测方法研究与论证工作,并向社会征集检测方法。

  事实上,地沟油需要一个“安全出口”,否则将会死灰复燃。地沟油检测技术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我国的废物回收处理机制很不完善,随意性很大,地沟油如果有一个专门收购、专门加工处理的机构,那么其结果将会完全不同。避免地沟油重上餐桌,强调过程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地沟油循环利用的制度,用地沟油做原料生产生物煤油或者生物柴油,比如借鉴荷兰的做法加工成航空或汽车用油,还是一件造福苍生的事。考虑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生物柴油成本高于非法地沟油成本,政府可拿出一定补贴,支持地沟油的回收利用。

  塑化剂风波大规模污染饮料保健品药品

  镜头闪回:2011年5月23日,一名普通的女质检员将在台湾隐藏了30年的塑化剂污染事件彻底揭开。益生菌、饮料、药品、保健品等先后被查出含有大量塑化剂,罪魁祸首是台湾最大的起云剂供应商“昱伸香料公司”。事件曝光两周后,塑化剂之风吹到大陆。6月11日,广东、浙江4家企业生产的8种食品添加剂也被查出含有塑化剂。本次事件共有282家台湾企业受到牵连,受污染产品有945种。

  点评:塑化剂常用于塑料制品生产,禁止添加进任何食物、药品和保健品中,如果在体内长期累积,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长期食用会引发激素失调,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最重要的是影响男性生殖能力,造成孩子性别错乱,诱发儿童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还会导致肝癌。

  此次事件,让食品添加剂再次当了一回替罪羊。塑化剂和三聚氰胺一样,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物。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严峻,并不是食品添加剂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为地非法添加非食品用材料或者超量、超范围添加食品添加剂。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化学物质会层出不穷,我们更期待的是,在产生危害之前,相关企业、政府部门能对新化学物质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多去追问可能的危害。

  双汇曝出“瘦肉精”事件

  镜头闪回:2011年3·15,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双汇集团济源公司连续多年收购含瘦肉精的猪,尿检等检测程序形同虚设。瘦肉精在我国生猪养殖中是明令禁止的,一直对外宣称“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的双汇,却不检测“瘦肉精”。其实,在双汇之前,2009年4月,南京雨润的一个生产厂生产的午餐肉即被查出含有瘦肉精克伦特罗。

  点评:瘦肉精是一种神经兴奋剂,食用后会出现心慌、头疼、恶心等症状。中国的法律严禁瘦肉精,双汇不能因此为自己解脱,也不能把责任推给养殖户。而吃了双汇肉的消费者也不必忧心忡忡,只要无症状,就是没受到毒害,吃进去的瘦肉精早已排泄掉了。专家提示,少吃动物肝脏,别买太红太软和肥肉太少的猪肉。

  双汇瘦肉精事件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雪上加霜:像雨润、双汇这样的大品牌尚且如此,还有什么肉是让人放心的?

  新奶业标准全球最差遭炮轰

  镜头闪回:2011年4月,中国牛奶新国标正式颁布,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按照新国标,原料奶中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每毫升原料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却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炮轰:“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 7月3日,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表示,中国生乳标准几乎是全世界最差,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标准不可能生产出一个非常高级的产品。

  点评:“垃圾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王丁棉放言:“如今的牛奶,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白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专家言辞激烈,消费者更是提心吊胆。在乳业新国标的争论中,原料奶的质量受到广泛的关注。其实,人们都忽略了“原料奶”这个名词,这是指奶企收购的散户饲养的牛奶标准,不是加工过的市场上的牛奶标准,加工过的奶制品仍然是可以放心食用的。降低原料奶的标准,也许更符合中国以散养为主的奶业实际状况。

  雾霾天让PM2.5浮出水面拉响健康警报

  镜头闪回:2011年10月、11月,两次雾霾天气袭击我国北方地区,能见度不足一公里,多个省份之间高速公路关闭,引起民众对PM2.5的热烈讨论。PM2.5,空气中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直径还不到人头发丝粗细的1/20。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更大。面对舆论,环保部表示,2016年将把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随后,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今年将在北京、天津、河北和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

  点评: PM2.5数据,刻意遮掩不如大方公布。空气质量差有目共睹,但是环保部门发布的报告却显示为“轻度污染”,两次雾霾天气让PM2.5走进公众视野,并逐渐形成呼吁政府修订现行空气质量标准的呼声。政府积极回应,最终促成PM2.5进入空气污染“通缉名单”。但是,监测PM2.5只是一个开始,“定罪”重要,“缉凶”更重要。PM2.5的危害本质上源自附着于其上的各类化学物质。而这些化学物质,既包括工厂的排放物,也包括日常汽车尾气。

  治理PM2.5,政府责无旁贷,应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进能源使用方式等方面着手,下大力治理大气污染,实现节能减排。与此同时,治理PM2.5也离不开民众的积极参与,比如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从我做起,为降低PM2.5各尽一份力。

  女科学家屠呦呦获中国生物医学界

  唯一世界级最高大奖拉斯克奖

  镜头闪回:1971年,女科学家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青蒿素,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2011年度拉斯克奖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81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及其青蒿素研究团队在青蒿素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点评: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这份荣誉属于一位严谨治学的中国女性。很多拉斯克奖获奖者后来都成为诺贝尔奖的得主,所以美国拉斯克奖也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看来,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近了。

  重金属污染土地致一成大米镉超标

  镜头闪回:2011年6月初,云南曲靖下雨后,藏匿在灌木丛中的铬渣遇水后产生的剧毒物质六价铬顺流直下,所到之处土壤变色、树木枯死,剧毒逼近黄泥堡水库、逼近附近3个乡镇。6月11日,一群山羊在山间的低洼处饮水中毒,用死亡“拉响”了警报。两个月后,铬污染被媒体曝光,“37人死亡”、“珠江水受污染”、“5000吨剧毒铬渣倒入水库”……事件影响迅速升级。公众的视线也瞄准了剧毒的来源地——陆良和平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附近被癌症阴影笼罩的村庄和几步之遥的南盘江。

  在舆论的高度关注下,曲靖官方开始频繁通报本该在两个月前就披露的“抢救”行动。然而,如果说非法倾倒的5222.38吨铬渣是一枚炸弹,如今已被成功拆除;那么,堆积在南盘江畔的14.8万吨铬渣堆则是一枚原子弹,仍在拨动着公众的神经。

  点评:重金属镉正通过污染土壤侵入稻米,学者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多地市场上约10%大米镉超标。污染区的稻农是最大的受害者,部分农民明知有污染,但困于卖污米买净米之间的差价损失,而被迫食用污染大米。更多农民则并不知道自己食用的大米是有毒的,他们甚至不清楚重金属是什么。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几乎没有关于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种植规范,大量被污染土地仍在正常生产稻米。医学文献已经证明,镉进入人体,多年后可引起骨痛等症,严重时导致可怕的“痛痛病”。

  “染色馒头”大摇大摆进知名超市

  镜头闪回:2011年3月29日,中央电视台《消费主张》栏目曝光了上海多家超市销售的小麦馒头、玉米面馒头系染色制成,加防腐剂防止发霉。馒头生产日期标注为进超市的日期,过期回收后重新销售。每天有3万问题馒头销往联华、华联、迪亚天天等30多家超市。

  点评:馒头从生产到流入市场,须经过多个政府部门监管。但从2000年至2009年,生产“问题馒头”的上海盛禄食品竟年年通过工商部门年检,且获得了卫生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做馒头的工人可以不吃自己做的馒头,但不能不吃加了瘦肉精的猪肉吧。中国人扎扎实实地进入了“互相投毒”的时代,苦苦问道:“我们还能放心吃点啥?”

  名贵“血燕”全是谎言,染色染出亚硝酸盐

  镜头闪回:2011年8月,浙江全省工商机关集中开展了燕窝市场血燕产品专项清查行动,抽检涉及全省各零售店问题血燕达20万克,约3万多盏,平均亚硝酸盐含量达4400毫克/千克,亚硝酸盐含量最高达11000毫克/千克。相关执法人员介绍说,经初步调查,此次抽检的问题血燕主要源于马来西亚。

  点评:染色血燕是经过人工染色而成的燕窝产品,大部分都是用白燕窝染色而成,而且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不良商家所用的白燕窝都是质量差、外观不好看的低价白燕窝,所含的亚硝酸盐含量都很高,有的甚至达到了几千毫克/公斤,对人体危害很大。其实,专家早就指出,燕窝的营养价值还不如鸡蛋,更谈不上什么美容养生功效,看来,不懂科学盲目养生很可能最终是花钱买罪受。

  金黄色葡萄球菌“横扫”知名速冻食品

  镜头闪回:2011年10月,北京市工商局公布,思念水饺被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食品安全检查中为不得检出物质。随后三全、海霸王、湾仔码头等速冻食品也相继被验出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

  点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毒素和侵袭性酶。水饺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暴露了企业管理中的漏洞。而经过媒体的关注,也成为全民科普的一次事件,公众因此了解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什么,了解了自己在家储藏肉类的正确方法,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在100℃蒸煮15分钟是完全可以杀死的。

  勾兑老陈醋让人难免不心“酸”

  镜头闪回:2001年8月,山西醋产业协会副会长王建忠爆出:市面上的山西老陈醋95%都是勾兑醋。醋精本身不含营养成分,勾兑比例掌握不好的话,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国家目前虽有所谓配制食醋的标准,但尚无手段检测出勾兑的是不是工业级冰醋酸,以及勾兑比例是否合乎标准。

  点评:用食用冰醋酸勾兑醋是国家允许的,老百姓关心的是冰醋酸的来源,如果冰醋酸是“食品级”的原料,那么其勾兑出来的醋就没有安全问题。如果是“工业级”的原料,那么跟任何工业级原料用于食品中一样,都有存在有毒有害杂质的可能。老陈醋事件说到底,拷问的仍然是国家法规政策的普及以及执法部门的公信力。

  蒙牛牛奶被检出黄曲霉毒素超标140%

  镜头闪回:2011年12月25日,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某批次的牛奶黄曲霉毒素M1超标。国标限值0.5微克/千克,而蒙牛实测值1.2微克/千克,超标140%。随后,蒙牛声明,牛奶中出现黄曲霉毒素M1的原因是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过高。

  点评:蒙牛黄曲霉毒素跟双汇瘦肉精很相似:问题在原料,但企业没有保证原料合格,消费者的追究对象应该是企业。作为常规检测项目,蒙牛居然没有自检出来,说明其生产和质控存在重大缺陷。

  黄曲霉毒素虽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强致癌物,但2001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对黄曲霉毒素的危险性进行的研究表明,饮用含黄曲霉毒素M10.5微克/千克的奶,比起饮用含黄曲霉毒素M10.05微克/千克的奶,可使每年每10亿人口肝癌发病率增加29例,如此致癌增加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烟草院士”当选中国工程院新院士受质疑

  镜头闪回:2011年12月8日,中国工程院新增选的54名院士名单正式公布。其中,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谢剑平的晋选引来巨大争议,网友称其为“烟草院士”,甚至“杀人院士”。谢剑平主要研究领域是降低香烟中的焦油含量,以减轻吸烟危害。

  质疑者认为,烟草本来就是害人的,研究烟草的人当选院士很不妥,因为“降焦减害”是个“伪命题”。支持者则认为,烟草税收对国家建设有重要作用,而控烟是个逐步过程,“降焦减害”是解决吸烟问题的必经阶段。与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污染矛盾类似,吸烟和控烟也需要进行利弊权衡。12月14日,中国控烟协会专门向中国工程院递交信件,建议重新评估“降焦减害”的研究成果。面对外界议论,处在风口浪尖的谢剑平始终选择沉默。

  点评:在公共卫生学界,“降焦减害”并非高科技成果,也不是中国特有的创新。“降焦减害”不能降低烟草危害,反而会误导烟草消费,阻碍控烟活动,早就是全球公共卫生学界和世界卫生组织等专业机构的共识,并已见诸世卫组织和中国政府签署的《全球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等官方文件。《公约》第11条规定:不得以任何虚假、误导、欺骗的手段推销烟草制品,包括“低焦油”、“淡味”、“超淡味”或“柔和”等词语。

  烟草院士陷入舆论漩涡,焦点并不是谢剑平院士本人,而是反映出上述科学共识并没有为公共卫生学界以外的所有科学家所了解。这个事件再一次证明,控制烟草的危害不仅仅是公共卫生学界的事情,必须要全社会达成共识。而我们的控烟专家也要在今后加强对科学控烟的宣传,尽快赶上国际控烟步伐,避免发生类似的“国际笑话”。

  “健康教母”马悦凌又被拉下神坛

  马悦凌曾凭借一本《不生病的智慧》长期蝉联各大图书排行榜榜首,其首创的马悦凌固元膏更是风靡全国。2011年,100多人因按照她书中所写的“生吃泥鳅”导致中毒住院一事将马悦凌推到风口浪尖,其鼓吹的其他养生怪论也不断遭到质疑。

  点评:看病贵、看病难,给所谓的养生专家制造了机会,但是不能因此而放弃对“伪专家”的揭露。2010年的张悟本,2011年的马悦凌,我们很“期待”今年还会有哪一位专家“闪亮登场”!(记者 项丹平)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健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