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小儿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挛缩性斜颈。由于头倾向肌肉挛缩的一侧,下颏转向对侧,久之可致面部变形。也有极少数患儿为脊柱畸型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性姿势性斜颈;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和习惯性斜颈,本章不讨论。
病因病机
主要是患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初起可见纤维细胞增生和肌纤维变性,最终全部被结缔组织所代替。其病因尚未完全肯定,目前有许多说法,多数认为与 损伤有关;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也有认为分娩时期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给,引起该肌缺 血性改变所致。另外一种说法为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向一侧偏斜所致,且与生产过程无关。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先天胎位不正或后天损伤导致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而发,属“项痹”范畴。
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
该病的治疗原则为软坚散结,理筋整复气滞血瘀者辅以活血化瘀;气虚血瘀者佐以益气补血,活血化痰。
2.基本操作
(1)患儿取仰卧位:用拇、示、中三指或示、中二指夹住患侧肿块部位或整个胸锁乳突肌,施以柔和有力的双指揉或三指揉3分钟;拿或捏患侧胸锁乳突肌(桥弓穴)3分钟。
(2)患儿取仰卧位或家长抱坐位:用轻柔的拿、揉法作用于斜方肌等颈项部相关肌群及健侧肌群3分钟。
(3)患儿仰卧位:用拇指指腹自上而下再次按揉胸锁乳突肌3~5遍;用轻柔的拿法自上而下再次作用于患侧胸锁乳突肌3~5遍;用缠法或振法作用于患侧胸锁乳突肌起、止点及肿块部位约一分钟;按揉风池、翳风、天柱、肩井、缺盆穴,每穴约半分钟。
(4)患儿仰卧位:双手扶患儿头颞侧,两手同时用力沿颈椎纵轴方向拔伸,持续约1~3分钟,顺势做颈项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的被动运动,每侧约 3~5次;一手置患侧肩部,另一手扶患侧头部,两手向相反方向用力尽量向健侧扳动,以患儿能忍受为度;每次持续1~3分钟,连续做3~5次。
3.辨证施治
(1)气滞血瘀: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延长肿块部位的按、揉、拿、捏时间,并在肿块部位施以较重的缠法和振法。
(2)气虚血瘀: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延长拿、揉颈项部健侧相关肌群的时间;捏脊3~5遍,自上而下依次按揉颈胸段华佗夹脊及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背俞穴3~5遍。年长儿可配合适当的矫形固定法。
适宜技术
1.颈肌药物热敷:取伸筋草、透骨草、茜草、五加皮、樟木片15克,乳香、没药、当归、赤芍、红花、泽兰、威灵仙各10克,水两升。文火煎至一升后,稍凉,用毛巾浸药后拧干敷于患处,注意勿烫伤皮肤。
2.手术疗法:适用于6个月到12岁采用非手术疗法失败或斜颈明显的患儿。常用的手术是直视下切断胸锁乳突肌在锁骨和胸骨部的肌腱。
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有较好的疗效,其目的是最大限度恢复该肌的功能,故在治疗过程中,该肌起止点的治疗及被动运动极为重要。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 好。治疗期间若能配合中药热敷和家庭按摩,则疗效更好(中药热敷:桂枝、老柴草、伸筋草、路路通、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的中药煎水外敷患侧胸锁乳突肌部 位,每日两次,每次约15分钟。家庭按摩:家长可在患儿颈项部用示、中、无名指螺纹面施以轻柔的揉法和摩法,以肿块处为主,同时结合头颈部的被动屈伸和旋 转运动)。
2.当与骨性斜颈、姿势性斜颈、神经性斜颈相鉴别。
3.及时发现,治疗越早,效果越好。一般在一岁内治疗。当肿块消失后,应继续推拿,直至颈部活动正常为止。D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