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人类健康“第一杀手”的冠心病,每年在全世界要夺走数百万条生命。所幸的是,近年来,随着心脏支架手术在我国的普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死亡率已经从原来的20%~30%降低至目前的7%以下。
尽管心脏支架手术确实挽救了不少人的性命,但手术后仍感到胸痛是许多冠心病患者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心血管专家表示,心脏支架手术虽是一种缓解冠心病急性冠脉狭窄的好办法,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血管堵塞的问题,后续的药物治疗仍然十分重要。只有真正打通患者淤阻的血脉,心肌的供血才能得到改善。
文/记者饶贞 通讯员李朝
医学指导/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王清海教授
●冠心病人群日益庞大且年轻化,压力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是主因
●心脏支架手术虽是缓解冠心病急性冠脉狭窄的好办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血管堵塞的问题
●少吃动物内脏、多运动、保持心情愉快是预防冠心病的三大“法宝”
发病:
冠心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作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冠心病这一疾病如今正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尽管实行心脏支架手术以来,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死亡率已经大幅下降,但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不但没有因此下降,反而逐年上升,而且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过去冠心病患者多为40岁以上的人群,但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就有得冠心病的。我们就收治过一位年仅28岁的患者,冠脉造影显示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王清海教授表示,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是导致冠心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也会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现状:
缓解急性冠状动脉狭窄
常使用心脏支架手术
70岁的张大爷多年来一直患有冠心病,经常觉得心慌、气短。两个多月前,张大爷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医生为他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张大爷以为自己的心脏里放了支架,血管“被撑开”,从此便不会再堵上了。但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后,他又开始感到胸痛。
辗转了多家医院后,张大爷最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被诊断为“心血淤阻”,服用一段时间中药后,张大爷的胸痛症状逐渐消失。“近年来,心脏支架手术虽然救了不少冠心病患者的命,但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接受心脏支架手术后仍感到胸痛的患者人数也不少。”王清海解释说,冠心病患者因冠状动脉发生狭窄,引起血流不通,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便会产生疼痛。“虽然每个病人对疼痛的耐受性不同,但如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到70%以上,现代医学是主张安放支架的,因为通过支架可以把血管撑开,相当于为血流打通了一个隧道。”
困境:
大动脉打通,小血管未必通畅
虽然心脏支架手术对缓解急性疼痛立竿见影,但王清海强调,手术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冠心病患者的动脉硬化、内皮损伤等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解决。“支架毕竟是异物,时间长了,血小板、血栓素还会涌到这里来,被支架撑开的血管同样可能再度狭窄。”
王清海强调,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的症状,一旦出现,绝不会只发生在某一小段血管。除了大动脉之外,其他细小的血管同样难以幸免,而且越是小血管,越容易堵塞。“虽然主干道通了,但支流不通,心脏肌肉仍然处于缺血状态,这也是安放支架后患者仍会感到胸痛的主要原因。”他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就像你住在珠江边上,虽然水源充足,可是家里的自来水管坏了,照样还是没水喝。”
对策:
打通血脉才能治本,后续治疗很重要
“中医认为,心脉淤阻是引起冠心病患者胸痛的常见原因,许多患者安放支架后仍感到胸痛,就是因为血脉并没有完全打通。”王清海表示,如何让患者血脉通畅,是解决疼痛的关键,也是“治本之道”。正因如此,在心脏支架手术后继续进行药物治疗,也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通过补气、行气、活血、化痰等方法来疏通患者的经脉,在改善患者疼痛的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身体的微循环,使小血管和微血管扩张,心肌局部供血得到改善,达到治本的目的。”
小贴士:
预防冠心病三部曲
1.少吃动物内脏,减少胆固醇
“过食肥甘油腻可导致胆固醇升高,而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硬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王清海提醒说,少吃动物脂肪和内脏,可有效减少体内胆固醇的数量,对保护动脉、减少硬化是有效方法。此外,平时注意粗细搭配,多吃绿叶蔬菜,少量饮酒等都是预防动脉硬化的好方法。
2.多运动,加速血液流动
中医认为,运动则阳气生,血脉通。平时坚持运动锻炼能使血脉通利,可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即使得了冠心病,只要心功能不太差,我们还是主张适当运动的,这样可以阻止或者逆转动脉硬化的发展进程,也可以使患者活得更长。”
3.心情好可使血脉不淤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血液流动全靠心的推动作用。而气为血率,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心情开朗可使气脉常通而不郁滞。如果整天心情不好,郁闷不乐,会引起肝气郁结,血流不畅。如果不能很快得到缓解,久而久之,还会形成血脉淤滞不通,不通则痛。所以,胸怀宽广,乐观大度,保持心情舒畅,也是预防冠心病发生的重要一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