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以来,PM2.5已经成为一个“热词”。11月1日,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开始实施;11月16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新标准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了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这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从PM10到PM2.5,意味着蓝天“门槛”的提高。
空气的好坏与我们的健康直接相关。从共建美好环境的角度看,各级政府和公众对PM2.5的更多关注,是全社会的一种进步。
这种进步体现在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唤醒和倡导。PM2.5从何而来?虽然自然界也会产生PM2.5,但其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比如燃煤发电、汽车尾气排放,再比如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等。也就是说,PM2.5来源于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我们自身实际就是PM2.5的制造者。因此,防治PM2.5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人人都对干净的空气负有责任。少开一天车、多采用公共交通、减少供暖锅炉,甚至不吸烟、炒菜少用油等,都是在为保证空气质量作贡献。同时,空气是流动的,不能单靠某一个地方的孤立行动,必须在更大区域内实行联防联控,才能保证良好的空气质量。因此,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及共同努力是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基础。
这种进步也体现为各级政府对民生问题的更多关注。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让人们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是各级政府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PM2.5标准虽然只是一个指标,但决不能单纯地被看成是一个数字。它可以成为一种尺度,用来衡量节能减排的成果;它也可以成为一种动力,用来促进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污染源控制;它还可以成为一种手段,用来调控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随着PM2.5关注度的提高,公众越来越希望尽快实施PM2.5标准。但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PM2.5监测还有一定的难度,涉及仪器设备购置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的培训、财政资金的支持等大量系统的准备工作和能力建设工作。即使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PM2.5监测也经过了反复酝酿。而最为关键的是,不管实施何种标准,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我做起,减少排放,控制污染源,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我们才能拥有更多的蓝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