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个因素易诱发乳腺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9日07:47  新浪健康论坛

  时尚女性,光鲜装扮的现代生活背后隐藏多少危机?追求“胸”涌澎湃的曲线之余又遗留多少隐伤?生活环境日渐改善的今天,乳房病变却也层出不穷:乳腺肿块、乳腺增生、乳腺癌等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危险信号。

  环境污染的加重,长期高脂高热的饮食、抽烟、酗酒、染发、缺乏锻炼等“时尚生活”是乳腺疾病不断攀升的重要因素。

  炸弹一:高脂饮食成乳房“杀手”

  对于长期坐在办公室工作的白领而言,坐多动少、缺乏锻炼、缺乏阳光“沐浴”的身体随时让癌症有机可乘。加上,中午随便一个快餐盒饭,天天在外就餐, “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抽烟、酗酒不断,生活看似很富足,却让乳房徒添危机。”马宏民表示。久坐少动不仅容易诱发乳房疾病,也会引起一系列如阴道炎、卵巢病变等女性疾病,尤需注意。

  拆弹高招:“贝壳、动物内脏、牛羊肉、可乐、咖啡、巧克力等高脂高热食物应该控制分量。而鱼肉、瓜果蔬菜等植物蛋白对身体有利,建议多吃。”马宏民提醒,女性不妨把运动健身作为时尚生活的一部分,当饮食、生活习惯都调整好,离疾病就远了一点。

  炸弹二:滥用精油,体内雌激素激增

  伴随着SPA的流行,美容院的热销,精油越来越为爱美女性所熟悉。玫瑰精油、水果精油、鲜花精油、林林种种的芳香精油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在芳香迷人的背后,精油其实是一种危险系数很高的化妆品,并非人人适合。植物精油素有“植物激素”之称,其中许多精油的小分子物质结构类似人体激素,使用后可提高人体内的激素水平。马宏民指出,“乳腺癌的发生与人体内分泌失调有莫大关系。在各种内分泌因素中,雌激素水平是最重要的指标。雌激素水平绝对或相对地升高会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

  拆弹高招:不少女性会用精油减压,美容院也宣称利用精油进行乳房按摩能够让曲线变得更优美。马宏民表示,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偶而使用精油不会对身体造成直接坏处,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则会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影响乳房健康。“循证医学表明,妇女更年期激素替代治疗也有增加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因此,女性不能随便补充雌、孕激素。”美容院吹嘘说精油对乳腺增生有治疗作用更是夸大其词。

  炸弹三:单身族、丁克族危机四伏

  “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是乳腺癌最主要的两个危险因素。”马宏民表示,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2岁与大于17岁相比,乳腺癌发生的相对危险增加2.2倍。闭经年龄大于55岁比小于45岁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1倍。除此以外,单身女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为已婚者的2倍。丁克族以及头胎生育在30岁以上等不利因素也会影响乳房健康。

  拆弹高招:我们周围的确有些职业女性迫于工作的压力或追求事业的成功,长期过着单身贵族或丁克族的生活。马宏民提醒,“生儿育女对保护乳腺健康有重要作用,哺乳也有助防御乳腺癌的发生。”从单身族升级为妈妈族也是减压良方,与孩子的相处、共同成长更有利于女性的生理、心理健康。

  炸弹四:坏情绪毁灭乳房健康

  网上经常流传“经常熬夜加班会增加患上乳腺癌的风险,事实是这样吗?”马宏民指出,乳腺癌的诱发跟内分泌的改变密切相关。“长期处在高压的状况下,情绪紧张,身体又得不到充分的休息,经常熬夜加班,这一系列的生活方式确实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不仅如此,在高压的状态下,情绪得不到调整,女性更会出现停经、痛经的隐伤。

  拆弹高招:“性格内向、精神长期抑郁、早期生活不幸福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马宏民表示。都市年轻女性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精神长期处于应激紧张状态,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不平和。这些精神因素与不良生活工作方式加在一起对乳房造成进一步的伤害。马宏民建议,职场女性尽管难以逃离“高压锅”的压力,但要适时为自己的心理“松绑”。“开怀大笑、与人倾诉等都是减压的好办法。”良好的家庭生活、人际交往能有效为压力减负。平时多到户外接触阳光,回归大自然、回归家庭生活有益身心健康。

  危害乳房因素还包括:

  遗传因素:乳腺癌有家族聚集性。母亲在绝经前曾患双侧乳腺癌的妇女,女儿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为一般妇女的9倍,而且乳腺癌病人的第二代出现乳腺癌的平均年龄约比一般人提早10年左右。姐妹当中有患乳腺癌的女性,危险性为常人的3倍。

  电离辐射:乳腺对电离辐射致癌活性较为敏感。年轻时为乳腺有丝分裂的活动阶段,对电离辐射致癌效应最敏感。而电离辐射的效应有累加性,多次小剂量暴露与一次大剂量暴露的危险程度相同。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接受过胸部放疗的,长大后患乳腺癌的几率也会增加。其他疾病与药物:患高血压、糖尿病和甲状腺机能减退及肝功能减退者患上乳腺癌的机率较高。有些药物如降压药利血平、吩噻唑等及甾体类药物也会增加乳腺癌的患病率。有些保健品、护肤品、化妆品中含有致癌成分,在使用中也要特别慎重。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健康 疾病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