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关于方便面的那些谣言

2016年04月12日 14:27 新浪健康博客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谣言1:方便面不易消化

  2016年1月12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主办 ,中国经济网、腾讯网协办的“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行,对于网络上“方便面不易消化”的传闻做出权威辟谣。

  2013年11月,台湾东森电视台报道称,美国科学家对“加工食品”与“无添加物食品”被吃进肚子里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中发现手工拉面在32小时后已经完全被消化,加工拉面则仍保有残余、尚未完全消化。这一初衷为观察加工食品消化过程的试验被媒体解读为“方便面不好消化或者有害健康”。2015年初, 北京市科协等权威学术机构将方便面不易消化定性为“2014十大科学类谣言”之一。

  “视频拍摄与‘32小时不能消化’之间存在伪命题,无法得出方便面难以消化或有害健康的结论。”王书军指出,拍摄所使用的胶囊内镜显示的是2小时后的肠道内消化情况),且该内镜对每个人每次所能记录下的影像时长最多只有8小时,无法对面条消化情况进行连续32小时的记录。“在这次拍摄中所记录的一共只有两个样本,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试验设计,很难得到科学结论。每个人的消化能力是有差异的,主持实验的布雷登·郭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并不能从中得出方便面不好消化或者有害健康的结论。”

  “消化过程的不同并不意味着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王书军指出,消化过程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更不代表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不能完全消化”不能与“有害健康”划等号,否则类似金针菇、木耳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则都不能食用了。

  “方便面与传统手工面食主要成分没有区别,不会造成消化吸收的问题。”王书军指出,“方便面和手工面条的制作在和面、醒面、切条等这些工序和传统厨房做面条加工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因为工业化规模生产,传统的面盆换成了不锈钢容器,手工揉搓换成了机器搅拌、压延。无论热风干燥方便面还是油炸干燥方便面,干燥温度均低于大多数传统油炸食品的加工温度(麻花、馓子、油条等)。所以,不会产生比传统食品更难消化吸收的问题。”

  谣言2:方便面致癌

  2014年6月国家食品安全宣传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单位,指导中央电视台摄制了系列专题片。专门针对一直以来公众对于方便面的误解做出科学解读。对吃方便面致癌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钟凯指出:谷物类制品中较典型的潜在致癌物是丙烯酰胺。它是由高淀粉低蛋白类食物(如面粉、土豆等),在高温下烹调时产生的。无论是油炸还是非油炸,只要是高温加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这个物质。丙烯酰胺在漫长的人类烹饪历史中长期和广泛存在,方便面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远远不到对健康造成危害的程度,将它与癌症作直接关联在科学上是不成立的。

  谣言3:方便面含防腐剂

  2014年6月,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单位,指导中央电视台摄制了系列专题片,通过实验求证、实地采访和专家访谈等形式深度解读关于方便面含防腐剂的谣言。实际上,食品变质主要是因为霉菌的生长,而霉菌需要在水分达到12%以上才会存活。方便面面饼无论是油炸还是非油炸的工艺都起到了脱水的作用,能够保证长时间保存。方便面料包中含水量一般在5%以下,霉菌不会滋生繁殖,且料包中含有的食盐成分会抑制霉菌生长。方便面的成分和工艺已经决定了它本身就具有防腐功能,根本不需要添加防腐剂。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专栏+ 更多

品鉴一杯精品咖啡的厚苦甘酸(下)

评论文章,分享你对精品咖啡的体验和理解,将选出5位点赞最多…[详细]
品鉴一杯精品咖啡的厚苦甘酸(下)
热门搜索
健康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