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在人体中的含量很少,不到1%,但如果没有维生素,人体内很多重要的生命活动都无法完成,所以叫作维持生命的元素,简称“维生素”。
我们太容易缺维生素了
人体需要两大类维生素。
一类叫作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这类维生素必须溶解在油脂里才能被吸收。
另一类叫作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水溶性维生素可溶解在水中,很容易流失。
前面讲到营养素失衡时,都会说到两种情况:一种是消耗大于摄入,另一种是摄入大于消耗。
但是维生素很特别,从食物中获取的维生素在人体内一般不会过量,缺乏的情况居多,为什么呢?
维生素在人体内不能合成,也不能相互转化,只能从食物中获取,所以如果从食物中摄取不足,就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的症状。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特别容易流失,如果摄入多了,会马上通过尿液和汗水从体内排出。
脂溶性维生素尽管能在人体的脂肪组织内储存,有“吃一顿,管三天”的特点,抗流失能力较强,但如果不良饮食习惯坚持几年、几十年不变,体内储存的维生素被消耗干净,当细胞缺乏维生素时就会出现许多疾病,甚至会导致死亡。
日常生活中,维生素缺乏主要有以下几种诱因:
第一,膳食中供给不足。比如生活条件太差,没有能力获得食物。
第二,食物加工过程中破坏丢失过多,如熬煮时间过长,冲洗次数过多,或者油炸温度过高,都会破坏食物中的维生素。
有一次,我遇到一位患者,她的周围神经炎特别明显。一般来讲,这个病和维生素B族缺乏关系密切,于是我问她平时怎么吃菜和肉类的。她说:“不是讲白菜豆腐保平安吗?我每天都吃白菜炖豆腐。不爱吃肉,一周吃一个鸡蛋。”
我问她:“白菜豆腐您每次炖多长时间?”
她的回答让我们诊室的人都吃了一惊:“半小时。”
这炖的时间也太长了,好不容易吃点蔬菜,还把里面的一点维生素给炖没了,维生素能不缺乏吗?
第三,偏食。有的人家里条件不差,每天桌上摆满丰富的食物,但是却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不喜欢的食物一口也不沾,这样也会造成某种营养素缺乏。有一些人会用白面做出各种食物,看似丰富,但是白面中几乎不含维生素,如果食物中不增加蔬菜、水果和肉类,也会出现身体亏空。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难以从肾脏排出,易在身体里积存过多产生毒性作用,所以我们在补充维生素A、D、E等脂溶性维生素制剂时要注意用量,别过犹不及。比如咱们给孩子吃鱼肝油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吃。
第四,工作条件限制。由于工作关系,吃饭不方便,一些人整天吃快餐或者买一点方便食品,也会造成维生素缺乏。
比如出租汽车司机,饿的时候可能车上刚好有客人,等客人走了想去吃饭,却发现没有地方停车。于是,有些司机在车上备有面包、烧饼和饮料,蔬菜、水果和肉类食品容易坏,司机们基本上都不准备。长期保持这样的饮食就会出现维生素缺乏。
我坐出租车时经常和司机师傅聊天,建议他们可以在车上备一些煮好的鸡蛋、牛肉干,还有洗干净的西红柿、黄瓜,拿起来就能吃,另外再准备些奶片或红薯干当零食。晚上回家后好好补补营养,白天没吃什么,晚上就补什么。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人群很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例如,长期腹泻、胆汁分泌受限、胃酸分泌减少都会造成消化能力变差,影响维生素的吸收;如果膳食中脂肪含量低,也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再如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生长发育期儿童以及特殊生活环境条件下,某些疾病(长期高热、慢性消耗性疾患等)均会使维生素需求量相对增高。服用异烟肼、青霉胺及避孕药等也会增加对维生素B6的需求。比如一些吃抗结核药的人容易出现四肢麻木的感觉,这是由于服药以后会影响维生素B族的代谢。
维生素缺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始时,体内储备量降低,身体会感觉到不适,但是各项检查尚且正常。当体内储备越来越低,生化检查开始出现异常,最后组织病理也发生变化,此时在临床上才会表现出相应体征,但这时已经晚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患者出现症状或者体征时,补给的维生素含量要远大于每日推荐量,因为补进去的量要把身体中的亏空量算进去。随着细胞内的补充剂量进入,症状好转,这时候减少摄入量,直到相应症状完全消失,才把剂量调整到正常人的每日推荐量。
由于人体自身无法合成维生素,而且各种维生素之间不能相互转化,当某一种或几种维生素缺乏时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怎么强调维生素的重要性也不为过。我们每一餐都要看看自己的食谱里是否含有维生素,含有哪一类维生素。
经常吃一些维生素补充片也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维生素补充剂最好选择从食物中提取的天然维生素,化学合成的维生素不要长期摄入。
摘自《你是你吃出来的》作者 夏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