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走廊医生”事件调查:医患沟通现需录音(3)

2014年05月06日09:43  廉政瞭望   收藏本文     

  随着调查深入,兰越峰反映的大多数问题并未查实,这引起专家“焦虑”:“是不是不够仔细?”于是,又将医院《员工手册》公正性、兰越峰个人情况等纳入调查。一些专家还执意与被拟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毛姓患者见面。

  参与调查的区纪委干部李亮告诉记者,调查兰越峰个人情况时,也尽量做到了客观。医院记录了几起她推诿病人的投诉,调查组没立即采信,而是打电话核实。有病人说,那天去找兰医生时,她正与别人理论,不算推诿,也被记录在案。

  “9天时间,能调查清楚吗?”

  1月18日晚间,涪城区联合调查组通过网络及微博“@涪城播报”等,发布了初步调查报告,称医院存在医疗服务质量不够高等问题,但未证实兰越峰在央视反映的该院具体医疗行为违规等。由于此前市人民医院院长王彦铭已落马,该结论受到公众质疑。如何加强沟通,公开透明,就成为市、区两级官方的首要任务。

  按原有计划,1天后,涪城区网管办在当地网络发布消息,征集15名网友参与“走廊医生”真相调查。1月25日,来自媒体、医院、学校等的8名网友,获得了检查相关案卷的机会。网友“热爱生命”透露,会上播放了媒体报道视频,调查组介绍了报告产生过程,随后就是问答,从早上9点持续到下午5点。

  回忆当时情景,尽管“热爱生命”仍未对专家结论表示信服,但他却多了一些感悟。他说,舆论不认可该结论,是站在了不同视角。网友从现实的看病贵等问题出发,认为存在过度医疗。而调查组是对具体事件的调查,则说明,这些事件中没发现过度医疗。

  一名专家也解释,各方对“过度医疗”的看法不同,或因标准不一。“医院有时从保护患者出发,走‘流程’符合规定。而百姓却认为,医生应有判别力,不该全靠仪器。该专家称,解决此问题,还得靠医疗体制改革。”这个发言获得了一些网友认可。

  在征集网友的同时,涪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秦纯和唐仕林进京,向报道此事的央视新闻中心经济部领导介绍调查情况。这名领导起初很惊奇:“9天时间,能调查清楚吗?”听完介绍,他决定再派记者来了解情况。

  事实上,1月18日发布的只是初步调查报告。此后,联合调查组及专家,还用1个多月补充调查、规范材料。调查报告也从40页精简为20余页。2月下旬,官方认为,发布正式调查报告及召开新闻发布会,已有合适时机。

  专家组成员高辉透露,发布会前一天,他还接到纪委电话,核实一个数据。

  2月22日下午3时,发布会开始,央视、中新社等20多家媒体到场。调查报告在会上公布的同时,也通过涪城新闻网发布。调查组人士认为,该报告与初步报告相比,基本结论未变,但更详尽、说服力更强。

  发布会后,调查组成员、医疗专家、医院和网友代表回答了媒体提问。

  自己人查自己人?

  此次发布会后,涪城区对兰越峰在央视反映问题的调查告一段落。在此前后多家媒体的报道,也能呈现出双方的声音,网友开始更理性看待此事。专业人士也加入其中,就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等问题进行商榷。3月29日,央视《新闻调查》播出《走廊医生》后,检察日报称,该报道使兰越峰“孤胆英雄”的形象被颠覆。

  4月15日记者见到兰越峰时,她对这份调查报告仍不认可。她表示,媒体播出的内容大部分不是她举报的内容。她举报的一是王彦铭一伙的腐败,“现在王彦铭进去了”;二是医疗乱象,如给正常人做手术,而非仅为过度医疗;三是自己被“迫害”问题,“我要求补发绩效,这不叫诉求,只是把剥夺我的东西还给我……”

  不过,她并未明确否认推诿过病人,“就算推诿了,也是几千分之一,扣50块钱,不该把我待岗,程序上有错误”。兰越峰说。

  对此,调查组认为,该院《员工手册》无专门针对特定人员的处罚条款,处罚符合规定。

  兰越峰还对参与调查的人员表示不信任。“某专家曾在市人民医院工作,能客观吗?”该专家告诉记者,调查不是他一人说了算,他也是严格按相关标准和操作规范进行。

  事实上,对“自己人查自己人”的质疑,已有许多评论提及。唐仕林的回应是,由区政府调查,属履行法定职责。纪检监察机关牵头,也表明了公正处理此事的决心。

  “纪检监察机关查了这么多案,原则就是实事求是,还原真相。假如国家卫计委来查,也可能有网友说是同一系统,自己查自己。”唐仕林说。

  据透露,国家卫计委曾专门派人赴绵调查情况。

  此外,有内部人士认为,此次调查,是针对央视新闻中兰越峰反映的具体问题。调查中,个别项目系抽样。因此,报告用词较有原则性,如“没有发现”,“不存在密切关联性”。

  “那时舆论非议多,按一般情况,发现了她反映的重大问题属实,不是更有利于舆情应对吗,怎么会瞒着不说?”该人士私下表示。

  对涪城区纪委监察局而言,应对全国关注的事件,是一次历练。彭凯告诉记者,“这启示我们,面对重大舆情,党的监督机关要及时跟进,公开透明;信访、宣教、办案上要有应对的人力和制度准备,还要注意解决基层群众的合理诉求。”

  “事实上,大家关注兰越峰,更多的是关注过度医疗。今后,情况还可能有变化。但不管怎样,至少舆论不会再一边倒了。”一名长期关注该事件的网友说。

  “最忌讳说‘社会舆论平和’”

  

  ——官方人士“起底”舆情应对细节

  文_本刊记者 李天锐

  5年前,凌宇考进了西部某县宣传部。他每天的任务之一,就是盯着电脑,对涉及该县的信息进行“监控”,有突发事件发《互联网舆情快报》。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兴起,传统“舆情应对”走入怪圈:网友对“突发事件”中官方失语“群情激愤”,一些地方政府也抱怨:“回应了,事儿还搞大了。”经过实战,凌宇和他的同龄人有了经验,也碰到尴尬。他们说,弥合官民不同的话语体系很难,但仍有作为的空间。

  倒数第二段,是“干货”

  “合肥城管将游客当成传销人员,打断其脊椎”、“盂县政协副主席郭爱东2.8万天价看CBA”……打开门户网站,“负面舆情”赫然挂在首页。凌宇说,商业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这些新闻,被传统媒体报道了才能上。而他们的“监控”,早在信息还在论坛、微博传播时就开始了。

  “我们24小时人工监控网络舆情。”凌宇坦言,如果发现“负面舆情”,第一步是“报”,报给分管领导。如果事件重大,还要向上一级报。根据领导指示,决定是否进入第二步——“疏”,这也是政府舆情应对中,最核心的部分。

  官方对事件的首次回应,速度一定得快。凌宇讲了一个故事:2013年6月,“海南三亚中院耗资4000万元装修的办公楼成危楼”被曝光,6月17日下午,有记者费尽周折拨通三亚中院新闻联络员黄学文的电话时,那头一口咬定:“你打错了。”

  戏剧性的是,当记者告诉他“是简部长给我的号码”时,他立刻回答:“那你问吧。”一听记者问追责,黄学文答:“我在开车,下班了,明天上午联系。”次日起,该电话变成了空号……直到6月20日,官方才给记者回复,此时网络上早已炸开锅。

  “以前曾有回应舆情的‘黄金72小时’,我看现在过夜就不合格了。因为第二天后续报道又会出来,之后怎么辟谣都挽不回来了。”凌宇说。而武汉大学教授沈阳给出的答案是:回应速度低于2小时为优,2到4小时为良。

  对于一些关乎民生的要事,更要通过短信等即时发布。在东部某县新闻办工作3年的胡星看来,最近兰州水污染引起民怨,一个原因是官方通报时,距检到苯超标已有10多小时,“不知道多少市民已喝了脏水!”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