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治未病,运动是药

2012年10月26日17:55  新浪健康  微博

  主持人:

  各位朋友,各位听众,大家上午好!

  首先欢迎大家到中华医学会健康大讲堂现场。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副院长王正珍教授为大家主讲“上医治未病,运动是良医”

  王正珍教授早年毕业于医学临床系,后在北京体育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分别在美国、澳大利亚做过访问学者,至今从事医学教育、运动医学教学、科研工作近三十年,先后参加了多项国家科研课题,主持过多项省部级研究,获得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一等奖。王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大众健康的理论与应用,慢性疾病的运动干预。多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是北京体育大学精品课程、运动营养学和运动处方的负责人。王教授现任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康复医学会理事、中国体育运动科学运动分会委员、全国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运动医学学会秘书长等职。

  主持人:

  下面有请王教授主讲“上医治未病,运动是良药”的专题。

  王正珍: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上午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上医治未病,运动是药”

  我今天主要讲讲如何迈开腿。

  缺乏运动和体力活动是 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公共问题。我们知道影响健康的三个要素:遗传、环境、行为。现代生活高度自动化、机械化。以前用洗衣板洗衣服,现在都用洗衣机。以前家里自己做煤饼,自己做好煤饼运到家里,烧完的渣子再扔到外面,现在烧天然气,购物也逐渐转变为网上购物,生活性的体力活动逐渐减少,同时体力活动还包括交通性体力活动、娱乐性体力活动。运动是娱乐性体力活动。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性、生活性体力活动逐渐下降,如果娱乐性体力活动没有增加,整体体力活动会下降。我国做过群众体力活动的调查,数据很不乐观。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31%的世界人口不能参加各种各样的体力活动(或身体活动)。带来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就是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等,使得经济负担大为增加,可以体现在政府层面、保险公司层面,对发病的个体也有非常大的经济负担。对健康带来的影响和寿命损失是非常巨大的。200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对美国肥胖的青少年做了寿命预测,预测结果认为现今这一代美国儿童由于肥胖带来的慢病疾病高发,使得他们的寿命比父辈缩短五年。报告出来后引起一片哗然,大家没有想到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引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发,会带来这么大的问题,实际上已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明了这点。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颁布了慢病高危密码“3450”,前天《北京晚报》也刊登了。3种不良生活方式:吸烟、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4类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这些慢性疾病成为50%人口的死亡原因,我国慢性疾病治疗费用已达到卫生支出的68%。由此可见,无论在我国还是世界范围慢病都已成为巨大的负担。

  体力活动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各年龄组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界定是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或中等强度以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标准比这更高,尽管我国标准比较低,但在16-19岁的儿童中只有8.8%,59-59岁的人达标数10.8%,60-69岁的人群达到11.7%,如果这个数字可以提高,慢病的防治都会向前进一大步。

  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的界定是指每周参加中等强度运动不足150分钟,每周用于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少于1000千卡。这张图片是一个人下班后,躺在沙发上,一手拿摇控器,一手拿饮料,这是典型的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静坐少动会导致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骨质疏松、糖尿病等等。像开车在内的很多生活方式就是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

  关于静坐少动行为和缺少体力活动的新观点,哪种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健康?第一种方式是高度静坐少动并缺乏体力活动,对健康的不良影响是最大的。这种类型的典型是有些白领,每天早上上班开车到办公室,上电梯坐到办公室,一屁股坐下去两、三个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下班坐电梯,开车回家。第二种是轻度静坐少动加小强度体力活动,可能每天工作不运动,但每天出来溜溜弯,这种可以维护健康。还有一种是高度静坐少动加高度体力活动,比如有些人平时工作都是坐着,到了周末玩命练一把,这种人获得健康的益处不足,带来的损伤可能比较大。我们比较推荐的是轻度静坐少动加适当的运动及体力活动,这是最佳状态。每天连续坐在一个地方的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稍为活动一下,五到十分钟都可以,每天应该有3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后面我会说什么是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生活中的体力活动适当保持,比如步行去购,做一点家庭劳动,适当减少静坐少动、适当运动、适当体力活动,三者结合起来对健康促进非常有作用。

  每天运动30分钟后,体力活动的方式仍然对健康有也许,在每周保持三次30分钟中等强度锻炼后,一种情况是连续坐着3小时,一种情况是每隔一小时活动5分钟,相比较来说后者我们更提倡。总坐着处于低代谢水平,但有轻微的活动,就可以把代谢激活,使其保持正常的状态。这是最新的关于体力活动与健康的教材提出的观点,是美国潘宁顿(音)中心的专家研究提出的观点。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公布的全球范围死亡主要危险因素数据,高血压13%,吸烟9%,高血糖6%,缺乏体力活动6%,超重和肥胖5%。很多人忽略了缺乏体力活动,而它与高血糖始终处于同一水平。如果谁被查出有糖尿病,都会很重视,但对缺乏健康体力活动都不重视,它对死亡原因和慢病发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家认为肥胖很严重,而肥胖对健康的影响还是低于缺少体力活动。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公布,全因死亡中缺少体力活动占6%,美国的研究数据表明,全因死亡中,吸烟占18%,不良饮食和缺乏运动占16%,酗酒占3.5%。

  体力活动对健康的影响很多,也很重要,运动是良医的观点就得出了。如果有一个处方能预防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数十种疾病,你是否想得到这样的处方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说这个处方就是运动处方,可以有效预防、延缓、逆转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运动是良医是2000年正式提出的,在人类历史发展早期,已有朴素的云的思想。26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也包含用运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理念。这一理念在国外杂志上频繁被学术文件引用。但运动是良医作为一种学术理念和健康促进项目2007年11月由美国运动医学会和美国医学会正式提出。2008年ACSM在自己的网站上进行了广泛宣传,2009年ACSM第56届年会上召开专长新闻发布会和专题讨论。2010年首次召开了题为“全世界的健康处方”的“运动是良医”全球大会。2012年6月在我国正式启动。今年人们把“运动是良医”项目向纵深推进,各科医生都在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到“运动是良医”。

  “运动是良医”的核心思想第一是促进,运动可以使大家获益,如何为运动这剂药开出访等促进运动和体力活动的理念向全世界推广。信念:运动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效的低成本干预策略,投入不是很大,获益成倍增加。无论对政府、保险机构还是个人来说都是事半功倍的方式。应用:希望全民参加适当运动,鼓励医护人员为病人开运动处方,把运动作为生命体征,作为电子病例的必要组成部分,要求医生每次接诊病人后都要问两个问题,你吸烟吗?你运动吗?无形当中医生的感召力影响病人,促使更多的病人参与到运动中。当然让每个医生开运动处方确实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项目希望医生把需要运动处方的病人介绍到康复机构,让需要运动处方的病人可以得到相应的处方。

  为什么说“运动是良医”,大量循证医学证据非常支持这一理念。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静坐少动是当今慢性疾病发生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1996年美国心脏学会就明确指出“体力活动减少或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是心血管疾病主要可以修正的危险因素”遗传是无法修正的因素,而静坐少动这样的不良生活方式可以通过动起来加以修正。大量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提出活动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各国都在颁布《体力活动指南》。比较权威的是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颁布的《全球体育活动建议》,是在美国2008年《体力活动指南》的基础上修订的。

  哪些方面可以证明“运动是良医”?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